|
|
|
|
[秦始皇陵] 位于临潼县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的陵园。陵园规模宏伟,封土高大,地下埋藏丰富。史载其动用数十万人,修建长达30余年。1962年陕西省文管会开始勘查;1974年后,陕西省的文物考古部门联合进行全面的复查,先后发现和发掘了兵马俑坑、铜车马坑、马厩坑、陪葬墓和修陵人员墓地等。 1956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陵园】 平面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有两重夯土筑垣墙。内垣墙南北长1355米、东西长580米,周长3870米。外垣墙西墙长2188.4米,东墙长2185.9米,北墙长971米,南墙长976.2米。除内垣北墙二个门道外,其余每面墙各有一门。现存内外城南墙的局部仍高出地表2~3米,余则仅存墙基。内墙的东、西、南三面墙外,都有沿墙边建筑的廊坊遗址。出土的陶壶上印有“丽山锹官左”、“丽山锹官右”铭文,知为丽山园左右食官居处。 现存封土南北长350米、东西宽345米、高76米,略呈方锥形,位于内城的南区中部。墓室推测为巨大的竖穴式土坑,筑木椁。史载椁室用铜加固,构造复杂,顶部绘有天象图,底部灌水银以象征江河湖海。坟丘的东、西、北三边都发现有墓道。西墓道口连接的陪葬坑的一耳室内发现二乘通体彩绘铜车马,出土时色彩已大部分剥落。 陵园的北部为寝殿之所在。封土北侧约50米处有一大型地面建筑基址,南北长65米、东西宽约55米,上面堆积大量的瓦片及红烧土遗迹。此基址北约100米处,发现四处东西成单行排列的建筑基址,其中二号基址保存较好,分为主体和门道两部分。出土有石材、瓦当、板瓦、筒瓦、铜铺首、铁构件等。 【兵马俑坑】 位于陵园东门外约1公里处,今西杨村西南。是始皇陵东侧的一组大型陪葬坑。约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开始修建,公元前209年因农民起义爆发被迫停工,秦末项羽入关时被焚毁,俑坑坍塌,陶俑、陶马均被压碎。1974年发现,后进行考古勘探与发掘,1976年动工建博物馆,1979年建成对外开放。共发现四个俑坑,总面积2万余平方米;目前只发掘了三号坑的全部和一、二号坑的一小部分。 从探测和发掘情况看,一号坑平面呈长方形,面积1.26万平方米,深4.5~6.5米,是由战车和步兵相间排列组成的长方形军阵,推测坑内陶俑、陶马总数6000余件。二号坑在一号坑的东北侧,平面呈曲尺形,面积约6000平方米,深3.2米,是由弩手、战车、车步结合、车骑结合的四个方阵组成的以战车和骑兵为主的军阵,预计共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三号坑在一号坑的西北侧,平面呈“凹”字形,面积520平方米,深5.2~5.4米,坑内出土髹漆彩绘华盖车一辆、执殳卫士俑68件,被认为是统帅三军的指挥部(古称军幕)。四号坑在二、三号坑之间,是一未建成即废弃的空坑。 一、二、三号坑都是土木混合结构的坑道建筑。建筑程序是:先在挖好的土坑内沿四壁边筑起夯土二层台,一、二号坑还在坑内加筑多道夯土墙形成一条条过洞;再在二层台内侧和夯土壁两侧安置相对称的木柱,柱端承托着枋木,以构成井字形的木框架;然后在枋木上排列棚木,棚木上再依次覆盖芦席、红胶泥土、黄土,从而形成坑顶。俑坑前后有供出入的斜坡门道,坑底铺砖。把陶俑、陶马放进坑内后,即把门封堵,这就变成了完全封闭的地下军事营垒。复原后的一号坑为面阔九间、四周环绕回廊并各有五个门道的地下大厅;二号坑内被隔梁和小门分隔成各自独立、又互有联系的四部分;三号坑是三个厢房互通的建筑。 一、二、三号坑内已出土陶俑、陶马2000余件,木质战车33乘,青铜兵器、车马器4万余件。坑内兵马俑的排列方向全向东,这可能与陵园的方向或兵马俑坑位于陵园东边有关。如按已出土的兵马俑排列形式复原,一、二、三号坑共埋藏有各类武士俑7000余件,战车140余乘,拉车的陶马560余匹,骑兵的鞍马116匹,由此构成步、骑、车三个兵种组成的大型军阵。其中武士俑身高1.76~1.96米,面目各异,衣冠服饰制作精致。其按身份区分,有高级军吏(将军)、武官、甲士、御手俑四种。陶马身高1.72米、长2米左右,比例适度,造型准确生动。木质战车与商周以来的单辕驷马战车无明显差异,车上一般有甲士3人,车后跟随步卒。青铜兵器有剑、金勾(弯刀)、戈、矛、殳、戟、钺、弩机等,剑表层多经铬盐氧化处理,是世界科技史上罕见的。 秦兵马俑坑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宝库,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和“20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 【陪葬墓】 位于陵园外垣东侧约340米处,今上焦村西。共发现墓葬17座。墓穴均为东西向,南北单行排列,间距2~15米。 现已清理8座,其中2座为斜坡道方圹墓,6座为带斜坡道和竖穴天井的洞室墓。葬具均为一棺一椁。一座未见尸骨,只有一柄铜剑;一座骨骼完整,上下颚左右交错,似死于非命;其余6座的骨骼均为肢解而葬。墓中还发现牛、羊、猪、飞禽类骨骼遗骸以及金、银、铜、铁、陶、玉、蚌、贝、漆器、丝绸残迹等约200件。每墓随葬物约10~30件。 从死者年龄、尸骨状况及随葬刻有“少府”字样的宫庭用品推测,这些墓主可能是被秦二世胡亥、郎中令赵高处死的秦公子、公主或秦始皇的某些近臣。 【马厩坑】 位于陪葬墓东5~10米处。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象征宫廷的厩苑。共发现93座,分作南北向三行,排列密集有序。已清理37座,其中马坑28座、跽坐俑坑3座、俑马同坑者6座。出土马骨架34具,马头向西;面东跽坐俑9件,可能是模拟掌管马厩或饲马、驯马的圉师、圉人;陶罐、陶盆、陶灯以及铁锸、铁镰等物124件,有的陶盆内还存有谷子和秸草朽迹,器物上的刻文有“中厩”、“三厩”、“大厩四斗三升”、“左厩容八斗”等。 陵园内垣西门外也有类似的马厩坑。已探出30多个,分3行,中间为埋葬动物的瓦棺葬坑,左右为跽坐俑坑。动物坑为长方形竖穴,瓦棺内动物骨架头前各有陶钵一个,动物颈下有铜环。这些动物约为苑囿中豢养的珍贵动物。俑坑呈方形;俑面向动物,似象征豢养动物的役夫。 【刑徒墓地】 位于秦始皇陵封土西南1600米处,今赵背户村西。是埋葬陵园修筑者的地方。共发现两处,一处早已破坏殆尽,一处保存较好。探出小型墓93座,已对其中的42座进行清理。 墓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圹,一般长1.1~1.76米,宽0.5~0.76米,距地表深0.2~0.76米。小土圹埋一至三人;大土圹埋10余人。死者基本为男性青壮年,除四例为仰身直肢葬外,余均为蜷曲程度很大的屈肢葬。除一例有瓦棺葬具外,余则均无葬具和随葬品。部分尸骨上覆盖有瓦片,共发现18件瓦片上刻有文字,记载死者的籍贯、原囚地、刑名、爵名和姓名等。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