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抗日战争时期,户县农民在沣河边发现瓦书一件。该瓦呈长条版状,长24、宽6.5、厚0.5—1厘米。在瓦正面和背面共刻铭文9行,119字。当时由段绍嘉先生将其购获,现藏陕西师大图书馆。瓦书铭文如下: “四年,周天子使卿大夫辰来致文武之酢(胙)。冬十壹月辛酉,大良造、庶长游出命曰:‘取杜才(在)酆邱到潏水以为右庶长歜宗邑。,乃为瓦书,卑司御不更顝封之,曰:‘子子孙孙以为宗邑。’顝以四年冬十壹月癸酉封之。自桑 之封以东,北到桑匽(堰)。 (以上正面刻文) 封一里,廿辑。 大田佐敖童曰末,史曰初。 卜蛰史,手,司御心,志是霾封。” (以上背面刻文) 瓦书作于秦惠文王四年(334)。《史记·周本纪》、《史记·秦本纪》都记该年“天子赐文武胙。”当时周天子为周显王,他派人把祭祀文王、武王的胙肉赐给秦,反映了秦势力的强大。 大良造为秦爵之第十六等,其地位甚尊崇,大致与后来的相邦相当。秦孝公时,商鞅曾任此职。庶长之名出现甚早,在孝公之前,庶长权力很大,甚至可以废立国君。瓦书大良造与庶长连言,此例亦见于商鞅镦,大概此时大良造为官名,庶长为爵名,游兼此一职,故出入君命,宣布封宗邑之事。 被封予宗邑的庶长名歜,陈直以为即秦昭王时代魏冉为相的客卿寿烛。 宗邑在杜县,杜县在今西安南杜城村附近。酆邱即西周都城酆京故址。潏水为长安八水之一,但古今河道变迁,与今日潏水不全重合。惠文王把酆邱到潏水之间土地封给右庶长建立宗庙,世代相袭。 具体执行分封任务的为司御不更顝。司御为官职名,不更为秦爵第四级。顝地位不高,可能为中央官府的下级小吏,负责管理土地事宜,因而使其负责封宗邑的封疆划界。 桑、桑匽是宗邑南牝疆界上的小地名。 “封”为封疆,古时封疆划界,封上为台,以表识疆境。封之间有埒即矮墙连接,并在其上植树。 封邑的大小为一里廿辑。辑字义不明,或说是里之下的长度单位。或说辑读为聚,谓树落。 “大田佐敖童……司御心”是封宗邑的见证人。大田是主管农业的官吏。敖童是字,末是名,吏为职名,是掌管文书的小官,初为其名。卜为职名,蜇史为人名。“羁手”或说读为寄手,即假手,是说以上三人假手参与了封疆经过。 志读为识,记。“志是霾封”,是说把以上封疆经过记录在瓦书里,埋在封土之下。 此瓦书长达119字,记载了周天子致胙和封宗邑划疆界经过,是篇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秦自商鞅变法以后,推行郡县制,同时创设了封建的封君、封邑制度。秦的鲋邑,被封者仅食租税,没有对土地及人民的占有权。歜的封邑在杜县之内,由县令、丞管辖,其权力当很小。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