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西周甲骨文最早是1954年山西洪赵县坊堆村(今属洪洞县)周代遗址出土的一版牛肩胛骨,此后30余年间,西周甲骨文时有发现。1975年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西周丰镐遗址出土牛肩胛骨及兽骨,共3片,5字。最为重要的是1977年陕西省岐山县凤雏西周建筑基址西厢2号房窖穴Hll和H31内出土的成批西周甲骨。经过仔细整理,两个窖穴共出土卜甲及卜骨17275片,其中卜甲约16371片,卜骨约678片,有字甲骨292片,903个字,合文12个。与此同时,扶风县齐家村西周遗址还先后出土有字甲骨6片,共102字。1991年河北邢台县南小汪西周遗址H75灰坑出土一版牛的肩胛骨,11字。 以上7处西周甲骨文的出土地点都有重要的历史背景,周原是周人的发祥地、故都,丰镐是西周京城,北京是燕国都邑,邢台是邢国居地,洪洞可能与造父封赵城有关。在这7批甲骨文中,丰镐及周原出土的数量最多,共301片,1022字,占全部西周甲骨文98%左右。 陕西陶文的出土地点,主要是几个大的秦国都城遗址及陵园,如秦都雍城、咸阳及秦始皇陵园等。其它地区,如阿房宫遗址、甘泉宫遗址及长陵邑、云陵邑等处,以及栎阳遗址也有少量发现。 秦都咸阳在民国时期即有陶文出土,见于陈直《关中秦治陶录》。建国后考古发现出土陶文,多达400余件。其中见于瓦上者多为“左某”、“右某”,如“左胡”、“右齐”等。见于陶器上者大部分带有地名和人名,如“咸阳市于”、“咸邑如顷”、“咸原小婴”等。秦自孝公十二年迁都咸阳,直至秦亡,出土陶文亦此时物。 秦始皇陵园自1974年以后,经过钻探、调查、试掘,以及对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试掘,获得一大批的陶文资料,计800余件。有的见于砖瓦,有的见于陶俑、俑马身上,还有修陵工人的墓志瓦文。这批陶文的时代均属于秦始皇时期。 秦陶文前、后两期的内容有明显不同。前期多为烧造砖瓦的工人随意刻划的编号或记号,用意是便于识别和统计数量。后期砖瓦上的文字多为制造者的作坊名和陶工名,目的在供主管者考课稽核。 秦陶文的时代,正是中国文字由小篆向隶书发展的重要时期,异体字已经大大减少,偏旁部首已基本上固定,从中我们可以了解秦文字由繁趋简和逐渐规范化的过程。 1986年汉城遗址出土刻字骨片(骨签)数万枚,是汉代骨刻文字的重大发现。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