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剑(TIK.011) 秦。1975年秦始皇陵一号兵马俑坑T1探方开间的东南角6号俑左侧出土。通长88厘米,身长72厘米、腊广3.4厘米、脊厚0.9厘米,茎长16厘米,宽1—1.4厘米,厚0.9厘米。中脊厚,由中脊到两纵两锷逐渐收杀,截面呈菱形。茎截面近似椭圆形。格作菱形,长4.6厘米,最宽2.3厘米。首高2.1厘米,口径3.1×1.27厘米。琕呈帽状,作椭圆筒形,高3.25厘米,口径2.5×1厘米。表面呈深青色。现藏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金钩(T19K.0235) 秦。1975年秦始皇陵一号兵马俑坑T19探方开间第一列武土俑横队70号俑附近出土,为军士佩带的短兵器。通长71.2厘米,身宽2.3—3.3厘米,最厚处0.8厘米,柄长11.1厘米,径3—4厘米。形如弯曲的镰刀,但弧度较缓。分身、柄两部分,一次铸成。钩身齐头,截面作枣核形,对开两刃,刃较钝。柄系实心的椭圆体。金钩又称吴钩,因其在春秋时期流行于吴越一带而得名。《吴越春秋》卷二:“阖闾原宝莫邪,复命于国中作金钩,令曰:‘能力善钩者,赏之百金,。吴作钩甚众”。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唐人诗多有言吴钩者。吴钩,刀名也,刃弯,今南蛮用之,谓葛刀”。现藏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青铜矛(T19G8.0205) 秦。1975年秦始皇陵一号兵马俑坑T19探方8过洞40号俑足踏板前出土。通长15.4厘米,叶长10.7厘米,宽3.2厘米,骹长4.7厘米,口径2.3×2.9厘米。体扁宽,中部起脊,脊两侧各有一道风槽,直刃前聚为锋。骹呈椭圆筒形,骹之两棱同锋刃对直,两侧有钉孔。制作规整,表面光洁,刃锋锐利,泛青黑色。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三棱形镞(T10K.0180) 秦。1975年秦始皇陵一号兵马俑坑T10探方出土。通长15.3厘米,首长2.8厘米,首最大径1厘米,铤长12.5厘米,径0.4厘米。铤上缠有麻丝。镞锋三棱形,三翼收杀,翼经两面打锉成内凹的弧形,形成九边关,关下接圆铤。镪截面呈圆形。首为等边三角锥形,平底锐锋。铤先预铸然后与首接铸一起,接花清晰。现藏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郦山园锺 秦二世时期。50年代临潼秦始皇陵园北安沟水库工地出土。通高1.4厘米,口径19厘米,腹围112.5厘米,肩上有两相对称的四耳,通体素面。腹外壁刻铭文17字,铭曰:“丽山园容十二斗三升,重二钧十三斤八两”。现藏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乐府钟 秦兰世时期。1976年2月6日秦始皇陵封土西北110米处建筑遗址内出土。1986年10月失窃。通高13.3厘米,铣间7.2厘米,鼓间5.8厘米,舞广4.8厘米,舞修6厘米。鼻钮、钲和鼓部饰错金蟠螭纹,篆部饰错金流云纹,钟内侧为纤细的阳线云纹。钟钮一侧有错金铭文“乐府”二字。
上一页 [1] [2] [3] [4] [5]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