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寺工铍(T2G3:0450) 战国晚期。1975年秦始皇陵一号兵马俑坑T2探方3过洞出土。通长35.9厘米,身长23.9厘米,宽3.2厘米,厚0.85厘米,茎长12厘米,宽1~1.35厘米,厚0.厘米,格长4厘米,最宽处1.9厘米,厚0.7厘米。铍头形如短剑,为两侧六面的扁体,前锐后宽,刃口呈直线,前收为锋,茎部置一字形格,茎身一次铸成,截面呈长方形,至末端趋于正方。茎下部有孔,可贯钉以固。铍身刻铭:“十五年寺工造工黑,寺工”;茎上刻“丙□”、“左”、“戊六”;格上刻“寺工”。铍一般为木质,下有铜镦。从出土遗迹可见铍的结构,作用与矛相同,是装有长的刺兵。只是铍头与矛头不同,矛末端有圆骹,用以安;铍头与短剑相同,有锋刃、格、茎、骹夹固于茎上。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十六年寺工铍(T2G3:0448) 战国晚期。1975年秦始皇陵一号兵马俑坑T2探方3过洞出土。通长35.1厘米,身长23.1厘米,宽3.2厘米,厚0.8厘米,茎长12厘米,宽1~1.3厘米,厚0.8厘米,格长4厘米,最宽处1.9厘米,厚0.8厘米。铍头形如短剑,为两侧六面的扁体,前锐后宽,刃口呈直线,前聚而为锋。茎为扁长条形,茎身一次铸成,茎前端置一字格,下端有一圆孔,贯钉以固木必。铍身刻铭:“十六年寺工造工黑,寺工”;茎上刻“子’、“三□”;格上刻“寺工”。为木质,末端未见铜镦。现藏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十七年寺工铍(T2G3:0444) 战国晚期。1975年秦始皇陵一号兵马俑坑T2探方3过洞出土。通长35.2厘米,身长23.2厘米,宽3.2厘米,厚0.8厘米,茎长12厘米,宽0.8~1.3厘米,厚0.9厘米,格稍残,残长4厘米,最宽处1.9厘米,厚0.7厘米。铍头形如短剑,为两侧六面的扁体,前锐后宽,刃呈直线,前聚而为锋。茎为扁长条形,茎身一次铸成,茎前端置一方格,下端有一圆孔,可贯钉固。为木质,末端未见铜镦。铍身刻铭:“十七年寺工造,工黑,寺工(另一面)”;茎上刻“左,四工□”;格上刻“寺工”。现藏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十八年寺工铍(T20G9:0791) 战国晚期。1975年秦始皇陵一号兵马俑坑T20探方9过洞出土。茎残。残长27.5厘米,身长23.4厘米,宽3.2厘米,厚0.8厘米,茎残长4.1厘米,宽1.3厘米,厚0.8厘米。无格。铍头形如短剑,为两侧六面的扁体,前锐后宽,刃呈直线,前聚而为锋。茎作扁平长条形,茎身一次铸成。铍身刻铭:“十八年寺工工穹”;茎刻“五三”二字。现藏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十九年寺工铍(T2G2:0396) 战国晚期。1975年秦始皇陵一号兵马俑坑T2探方2过洞出七。通长35.3厘米,身长24.2厘米,宽3厘米,厚0.9厘米,茎长11.1厘米,宽0.9~1.2厘米,厚0.9厘米,格长3.4厘米,最宽1.9厘米,厚0.7厘米。铍头形如短剑,为两侧六面的扁体,前锐后宽,刃呈直线,前聚而为锋。茎作扁平长条形,茎身一次铸成。茎前直格,下端有一圆孔,可贯钉固。为木质,下纳于铜镦之中。镦高3.5厘米,口径3.4×2.7厘米,底径3.5厘米,铍通长(残)21.8厘米。铍身刻铭:“十九年寺工邦,工目”;茎刻“八十七”;格刻“寺工”。现藏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三刃形镞(TlOK.01419) 秦。1975年秦始皇陵一号兵马俑坑T10探方出土。残长8.5厘米,首长8厘米,关长0.2厘米,铤残长0.3厘米。镞身做三刃条棱,刃体修长,棱间内凹成风槽。短关,柱铤,铤残。现藏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铜弩机(T1K.03) 秦。1975年秦始皇陵一号兵马俑坑T1探方出土。通高16.1厘米,悬刀高10.4厘米,宽2.1厘米,厚0.9厘米,望山高8.1厘米,牛长5.8厘米,牙高4.3厘米,拴塞一长3.6厘米,另一长3.25厘米、径1厘米。弩机无郭,素面。悬刀呈长方体,上端稍向前弯,下端平齐。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铜弩机(T10K.038) 秦。1975年秦始皇陵一号兵马俑坑T10探方出土。通高16.2厘米,悬刀高10.15厘米,宽1.85厘米,厚0.95厘米、望山高7.8厘米,牛长6厘米,牙高4.4厘米,拴塞一长4.4厘米,另一长4.5厘米,径1.1厘米。弩机无郭,素面,悬刀窄小,微曲,上端向前弯,下端外端呈圆弧形。现藏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寺工矛 秦。1975年秦始皇陵一号兵马俑T10探方7过洞车迹东南角出土。通长17.6厘米,叶长11.6厘米,宽3.6厘米,骹长6厘米,口径3×2.4厘米,通体中空,唯锋部长2厘米的一段为实心。骹上刻有“寺工”二字。现藏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秦诏版 秦。1961年咸阳长陵火车站北沙坑出土。铜质,长方形,长10厘米,宽6.5厘米,厚0.2厘米。正面为秦始皇为统一天下度量衡而发布的诏令,诏文曰:“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铜车马 秦。1980年秦始皇陵西侧陪葬坑出土。一组二乘,一前一后放置。前即一号铜车马,车为高车或叫立车,也称戎车。单辕,车舆为圆角长方形,后面正中设门,用以上下。舆前挂一铜弩机,左角有长方形箭箙,内装弩矢,右内有一盾袋,装一面铜盾,正中立一圆形铜伞。铜铸的驭官头戴鹖冠,穿长襦,挎长剑,站立车中,双手执辔,车前驷马,踏蹄欲奔。后面的铜车马,即二号铜车马,车为安车,或称辒辌车。单辕,长方形车舆较宽大,舆上置一个椭圆形车盖,后面正中设门,车厢两则置窗。舆前坐一尊铜铸驭官。驭官双手前伸,手握六辔,作驾车状。车前驷马,亦踏蹄欲奔。这组铜车马的大小均相当于真车真马的一半,车、马全用青铜制成。形体大,制作精,形象之美令人惊叹不已。两乘车长5米多,宽近2米,重2吨余。这样大的青铜器在国内外很少见到,实为“青铜器之冠”。制作中,工匠们将铸造、焊接、镶嵌,嵌铸等及子母扣、开合口等机械制造连接技术综合运用。工艺之精,叹为观止。用金管、银管套接的马络头,至今灵活如初。用无数小铜片以子母扣、插销连接的马辔,仍可灵活折叠。车窗上如小米粒大小的菱形小孔,均匀地组成一幅图案。舆四周、车盖、车伞用朱红、桔红、蓝、天蓝、绿、白等颜料,堆绘出模拟丝织品织物的夔龙、流云纹、方格、菱花等图案,不但色彩艳丽,且具浅浮雕效果,显得雍荣华贵,美丽绝伦。铜马与驭官生动逼真,八尊铜马方头圆目,双耳短促,脊平臀肥,劲健有力。两尊驭官一坐一立,比例匀称,双目微启,目光下视前方,专注而肃顺,表情恭谨,充分反映出驭官忠于职守的形态,刘划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秦陵铜车马巧妙、完美地将古代治铸工艺、彩绘、雕塑融为一体,给人以多学科的知识与启迪,确为稀世珍宝。现藏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青铜剑(TIG8.0481) 秦。1975年秦始皇陵一号兵马俑坑T1探方3过洞出土。剑身修长,通长81厘米,其中身长64.2厘米,茎长16.8厘米。起脊,两面计四纵四锷。近基处腊广3.3厘米。近锋处有一段束腰,宽2厘米。茎截面前段呈长方形,后段圆形。身、茎一次铸成。首作剌叭口形一圆盘座。首与茎以子母口套接。槽贯铜钉固定。剑格正面菱形,横向有缺口。出土时鞘已朽,鞘上附有铜琕、璇、骨管。琕体特大,作中空的扁柱体,底大于口。铜作桥形,上面扁平,下有长方形钮箅,用以贯带悬剑于腰际。骨管似为剑穗上的饰物。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青铜剑(T2G1.0291) 秦。1975年秦始皇陵一号兵马俑坑T2探方1过洞27号俑左侧出土。剑身修长,通长92.8厘米,身长71厘米,茎长21.8厘米,脊厚0.7厘米,腊广3.2厘米,格作菱形,最长4.5厘米,最宽2.3厘米,厚0.6厘米。首截面作菱形,高2.1厘米,宽3厘米,口径0.4—1.4厘米。琕椭圆筒形,高3.2厘米,口径2.5×1厘米,长3.8厘米,宽2.1厘米,最高1.3厘米。剑体长而窄薄,通体光亮,色黄,纵间洁净,不见擦痕。脊为一条直线,锷上有平行的磨纹。茎上有斜行的锉纹。未作表面抛光处理。茎上有孔,孔径0.3厘米,贯钉以贯蒯缑。现藏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