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公编钟(甲、乙) 秦武公时期。1978年宝鸡县太公庙村春秋铜器窖藏出土。甲钟通高48厘米,舞修22厘米,舞广18厘米、铣间27厘米,重24公斤。乙种通高47厘米,舞修22厘米,舞广16厘米,铣间26.4厘米,重21.4公斤。两钟纹饰全同。甬正面饰虯纹。干饰云雷纹。旋饰环纹。舞饰背行纠尾双龙纹四组。篆间饰两两相对逐夔龙纹。鼓间饰相对的顾首立凤纹。全篇铭文分铸于甲乙二钟,文从甲钟钲间起,共)35字,重文一,合文四。现藏宝鸡市博物馆。
秦公镈(2号) 秦武公时期。1978年宝鸡县太公庙村春秋铜器窖藏出土。通高69.6厘米,体高50.8厘米,舞间28.4×24厘米,重56.25公斤。钲至舞上有四条玲珑剔透的扉棱,至顶凑成旋(钮),扉皆为蟠虯,为拱身双头,旋上系悬,悬呈S形,钲部上下饰图案化的蝉纹,间缀菱形泡饰。钲饰顾首相交的蟠虯纹。鼓部锖铭文26行,共135字,重文四,合文一。铭文记载秦先祖受命、受国,继而记文、静、宪三公,这个先祖只能是秦襄公,而作器者应即秦武公。现藏宝鸡市博物馆。 卜淦□高戈 春秋早期。1987年4月陇县边家庄十二号墓出土。通长21.6厘米、援长14厘米,内长7.6厘米。直援,上部微凹,呈三角形锋,中胡二穿,有栏,栏侧铸双翼。直内,内中部有一细长穿,内右下角有一穿,有缺口。近胡处铸铭文3行11字。铭曰:“卜淦□高乍(作)铸,永宝用,逸宜”。现藏陇县图博馆。 吉为作元用剑 战国早期。1976年凤翔八旗屯A区九号墓出土。通长35.3厘米,刃宽3.5厘米。剑身窄长,断面呈菱形,剑锋及剑叶均开刃,茎作长条形。剑身近茎端脊的两侧,各有错金铭文五字,铭曰:“吉为乍(作)元用”。现藏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禽兽纹壶 春秋。1982年8月淳化夕乡秋社村春秋墓出土。通高11厘米,口内径4.2厘米,底径4.8厘米,最大腹径9.5厘米,重400克。直口,短颈,圆肩,圆腹,平底。口沿外有子母口和对称小孔,孔上器沿处有小缺口。出土时口上覆一盖,盖作半球形,口作椭圆形,径稍大于壶口,无套合的子母口,状如挹勺,似非原器之盖。壶体外饰线刻阴纹禽、兽60余种,可辨者有长颈鸟、长足鸟、麋、象、牛、骆驼、猪、蛇、狼、狐狸、兔、犬、鼠、鱼、凫、鹤、鸡、豹、龙等。动物图案造型各异,繁筒有差。蛇身卷曲,象鼻高翘,麋鹿昂首奔驰,长颈鸟双翼舒展,真可谓古代的一幅“百兽图”。现藏淳化县文化馆。 蟠螭纹提链盉 春秋。1958年兴平县砖呃厂出土。通高20.2厘米,腹径20.6厘米,重3.4公斤。直口,矮颈,扁球体腹,三立鹰形足。带盖,盖上有环形钮,环形钮上有三个大小相次的套环,连接在提梁之上。器腹一侧有一半身蹲兽形流与器腹腔相通。三足之立鹰尖勾状喙,两翼紧贴器下腹壁上。器盖四周饰变形云纹间以叶纹。颈部亦饰变形云纹,腹饰三周以云雷纹衬地的蟠螭纹,连接盖链的两个大铜环上均饰云雷纹。全器纹饰纤密,制作精致,器制罕见。现藏宝鸡市博物馆。 镶嵌射宴壶(甲) 战国。1977年9月凤翔翟家寺村出土。通高40厘米,口径10.8厘米,腹径23厘米,足高3.4厘米。小口、长颈,斜肩,深腹,平底,圈足。肩上有兽首衔环一对,有盖,盖面微鼓,中心刻有涡纹。四周有异兽纹,周边有鸭形钮三个,壶身有金属片镶嵌出各种图象。并以带状斜角云雷纹将壶身隔成四层。第一层倒刻于壶颈,为习射图三幅。第二层刻于壶肩部,为三幅弋射图。第三层刻于壶腹,为三幅宴乐图,另还有一小段宴乐图作为填空而补刻。第四层刻于壶下腹,为二组狩猎图。圈足饰斜角云雷纹一周。现藏凤翔县博物馆。
[1] [2] [3] [4] [5]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