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我 西周中期。1975年扶风庄白村出土。长28厘米,刃部最宽8.5厘米,重0.22公斤。刃部为圆齿状,有三个大齿,背部有两个椭圆形銎,銎上钉孔对穿,以便固定木柄。此种兵器装上木柄,极似甲骨文的“我”字,故定此兵器为“我”。现藏扶风县博物馆。 五角状殳 西周中期。1975年扶风庄白村西周墓出土。高5.8厘米,重500克,体呈球状,中部有圆銎透穿,体侧置连弧五角,正面呈五角星状,下渐次斜收与底齐平。器形特殊,制作精良,可能即古文献中所记的“殳”,为主击的兵器。现藏扶风县博物馆。 对罍 西周中期。1973年3月凤翔田家庄乡劝读村南200米西周遗址出土。通高46厘米,口径23厘米,腹深38.5厘米,重18公斤。圈足,腹下收,扩肩,肩附双兽首衔环耳,平沿外折,口沿下饰窃曲纹,肩饰变体窃曲纹间以涡纹,腹部饰蕉叶蝉纹。口沿内壁铸铭文八行,重文二,共25字。此鼎出土地是一处大型高等级的西周建筑遗址,非周王行宫或诸侯国都邑莫属。罍现藏凤翔县博物馆。 卫盉 西周恭王时期。1975年2月岐山董家村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出土。通高29厘米,口径20.2厘米,噩7.1公斤。半环形盖钮置盖中部,盖顶饰弦纹,盖沿饰顾首垂冠夔凤纹,盖侧有半环与器鋬的半环以一活环相套,启盖后盖器不得脱开。口沿下纹饰与盖沿同,并均以细云纹为地。腹饰垂桃形双“V”形纹。上端饰兽面,体饰窃曲纹。流饰长三角云纹。盖内铸铭132字,记载了裘卫以瑾璋虎皮交换矩伯土地经过,对研究西周土地制度具有重要价值。器为盉而铭文自名盘,盉、盘均盥洗器,故铭浑言未别。现藏岐山县博物馆。 五年卫鼎 西周恭王时期。1975年2月岐山董家村一号青铜器窖藏出土。通高36.5厘米,口径34.3厘米,腹深19.5厘米,重11.5公斤。口沿平外折,方唇。口沿下饰勾连窃曲纹,以细雷纹衬地。双立耳,垂腹,三柱足。腹内壁铸铭文207字。这是一篇田地出卖后重新勘界的记录,可以看出西周中期以后土地关系正在发生着变化。现藏岐山县博物馆。 九年卫鼎 西周恭王时期。1975年2月岐山董家村一号铜器窖藏出土。高37.2厘米,口径34.5厘米,腹深20厘米,重12.25公斤。口沿微平而外折,沿上竖双耳。口沿下饰勾连窃曲纹,以细雷纹填地。三柱足。腹内壁铸铭195字,是林地交换的契约,它比田地交换的契约简单些,但封边定界还是一样的。现藏岐山县博物馆。 永盂 西周恭王时期。1969年蓝田泄湖镇出土。通高47厘米,口径58厘米,腹深37厘米,重36公斤。双耳,侈口,圈足。侈沿方唇。口沿下饰饕餮纹,鼻饰作牺首面,牺面饰凸起的象首,象鼻上耸而悬空,腹下部有扉棱,扉棱之中饰垂叶纹,叶面饰蝉纹。圈足饰饕餮纹,以短扉为鼻。纹饰下皆以细云纹填地。腹内壁铸铭12行,共123字。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墙盘 西周恭王时期。1976年12月扶风庄白村一号铜器窖藏出土。通高16.2厘米,口径47.3厘米,盘深8.6厘米,重12.5公斤。圈足,双附耳。腹饰垂冠长尾凤纹,圈足饰窃曲纹,均用细雷纹衬底。器内底铸铭十八行,284字,重文五,合文四。铭文记述了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六位周王的重要史迹及作器者史墙的家世。铭文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追颂文王至恭王的业绩与功德。其中文王受天命,武王挞殷,成王肇彻周邦,昭王伐楚荆等事均与文献相互印证。后半部是史墙自叙其家族——微氏家族自远祖累事周室,世代为周的史官。此微即微子启的后代,与文献武王灭殷,微子启降周的记载相符。这篇铭文是一篇难得的历史文献。现藏周原博物馆。
史密簋 西周恭王时期。1986年安康王家坝西周墓出土。王家坝靠近汉水,村前有一处相当规模的周代聚落遗址,墓葬位于遗址的西南。簋出土时圈足已残,据说簋中有一人头骨,由于发现的村民无知,在撬取人头骨时将对称的双耳撬坏,现簋无耳,仅剩两个残洞。簋弇口,鼓腹,圈足,口径20.5厘米,残高13厘米,腹深11.4厘米。口沿下饰一周窃曲纹,腹上下各施一道瓦纹,中部光素。圈足上留有四个破孔,孔径5厘米,系圈足所附四个小蹄足脱落的残痕,口部亦有一个三角形缺口,外底有菱形网格状的铸线,内底铸铭文九行,行十字,合文一,重文二,共93字。出土后挖掘者曾以砂纸打磨器内底,致使部分字迹磨损。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十三年壶(乙) 西周懿王时期。1976年12月扶风庄白村一号铜器窖藏出土。通高58.9厘米,口径16.7厘米,腹深43.8厘米,重15.5公斤。颈细长,腹稍扁而下垂,侧置两兽首衔环耳。颈饰夔凤纹,盖沿饰重环纹。盖顶饰团鸟纹,腹饰鳞带纹,圈足饰环带纹,盖榫面及壶颈壁各铸铭文56字。现藏周原博物馆。 (甲) 西周懿王时期。1976年12月扶风庄白村一号铜器窖藏出土。高13.5厘米,口径23.6×16.9厘米,腹深9.1厘米,重3.3公斤。失盖,双耳,耳上端饰牛头纹,口下饰两两相逐的顾凤纹,中隔兽头,两侧凤冠组成饕餮面,并以云雷纹衬地。下腹铸成瓦纹,圈足下设四矮足。器内底铸铭文62字。现藏周原博物馆。 三年壶(甲) 西周懿孝时期。1976年12月扶风庄白村一号铜器窖藏出土。通高64.7厘米,腹围129.5厘米,腹深48.9厘米,口径19.7厘米,重27.1公斤。长颈,兽首衔环双耳,圈足外侈,盖冠作圈状,盖顶饰团鸟纹,周以瓦纹环绕,盖沿及圈足饰窃曲纹一周。颈、腹满饰纹饰,用两道弦纹隔成上、中、下三段。每段纹饰均以粗壮的波状环带为主纹,波谷及峰底填以三角、口、眉等纹饰,并以雷纹衬地,华丽精美。盖舌铸铭文12行60字。现藏周原博物馆。
钟(一式) 西周懿孝时期。1976年12月扶风庄白村一号铜器窖藏出土。通高62厘米,甬长14厘米,钲高27.5厘米,鼓高29厘米,舞修24厘米,舞广17厘米,重16公斤。甬中空与体腔相通,(旋虫)饰饕餮纹,旋为纽索状。舞饰团云纹,篆间饰联珠纹,鼓间饰线廓鸾纹。铭文103字。现藏周原博物馆。 簋(甲) 西周懿孝时期。1976年12月扶风庄白村一号铜器窖藏出土。通高35.7厘米,口径22.8厘米,腹深11.4厘米,重11公斤。盖上圈状把手,盖面内饰直棱纹,其外饰重环纹,盖倒置呈一盘状器。口沿下饰重环纹,间隔兽头,腹饰直棱纹,圈足饰二道弦纹。耳端作兽首,两角作螺状,耳饰窃曲纹,垂珥亦饰窃曲纹。下有浑铸的方座,座角饰鸟纹,座四面饰直棱纹,盖、器、座纹饰协调别致,独具风格。座近底边开棂,若窗形镂孔。器、盖同铭,各铸铭44字。现藏周原博物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