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叔鼎 西周早期。1952年岐山县青化镇丁童家(村)南土壕出土。通高89.5厘米,口径61.3厘米,腹深44厘米,重99.25公斤。此鼎形体之巨大,在铸铭铜器中仅次于著名的大盂鼎和大克鼎。造型浑厚,纹饰劲健。立耳饰二相对上缘的夔龙。口沿下饰相间排列、仰伏顾首的二夔龙组成的大饕餮面。足根饰象首。腹内壁铸铭文两行6字。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尹丞鼎 西周早期。1966年岐山贺家村西壕周墓出土。通高21.6厘米,口径17.7厘米,腹深9.6厘米,重2.3公斤。腹饰大饕餮面,唇至足上端并以细云雷纹衬地。腹内壁铸铭文四字(后二字已模糊不清),铭曰:“尹丞□□”。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弹鼎 西周早期。1972年长武枣园村出土。通高22.2厘米,口径17.4厘米,腹深9.5厘米,重2.7公斤。立耳,方唇平沿,分裆高柱足。腹饰饕餮纹,饕餮圆眼促鼻,口啖蹄足,以细雷纹填地。外底积结一层烟炱。腹内壁铸铭文7字。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饕餮纹鼎 西周早期。1979年淳化史家塬村西周墓出土。通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腹深54厘米,重226公斤,是目前已知西周铜器中最大、最重的一件珍品。鼎造型宏伟,纹饰庄重神奇,也是青铜器艺术宝库中的一件瑰宝。平沿外折,方唇。与足相应的腹部还铸有三个牺首屈鋬耳,牺首促鼻,盘角高耸,并饰卷曲夔龙纹,鋬耳下有勾珥。鼎耳外侧曲体上缘的夔龙,龙体满布鳞纹,地填云雷纹。沿下饰两两相对三组夔龙,夔龙暴目张口,竖角奋足,鳞身卷尾,云雷为地。两龙中隔短扉,并以扉为鼻呈一饕餮面。饕餮口下饰牛首,饕餮裂嘴奋爪作啖牛之势。足根亦饰带鼻棱的饕餮纹。此鼎体大超重,搬动不易,故附三鋬耳,可方便众人用力。现藏淳化博物馆。
鼎 西周昭王时期。1972年眉县杨家村出土。通高77厘米,口径56.5厘米,重78.5公斤。造型敦厚,形体雄伟,是西周时期的一件重器。平沿方唇,口微敛。腹外壁及外底厚积烟迹。口沿下饰浮雕状饕餮纹,地衬细雷纹。足根饰大饕餮面。耳外侧饰两条曲体上缘的夔龙。腹内壁铸铭文28字。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人头銎内钺 西周早期。1981年宝鸡市竹园沟十三号西周墓出土。通长14.3厘米、刃宽7.8厘米,内长2.6厘米,内宽3.3厘米,重0.45公斤。长方内,舌状援,弧刃,带銎。銎径2.2×2.6厘米。刃后部饰对称的两兽头,本部饰蛇纹,蛇昂首、屈体。本两侧分置对称之虎,虎回首与钺两肩相连,卷尾接于弧刃两端。虎身间饰火焰状纹。内两侧饰长角兽头,兽身卷曲于銎口之上,布局别致。銎上接一人头,人头中空,内以木柲与钺体相连。人首方脸,面部微凹,下颜稍凸,阔口,浓眉,圆宽鼻头,额前有刘海,脑后有发辫。八个发辫节极清楚。人面形态憨厚,朴实,感人。颈两侧有对称方孔,用以固柲。人头銎内钺形制别致,纹饰精美,为商周兵器中的精品,实属罕见。现藏宝鸡市博物馆。 夔纹鞘、短剑 西周早期。1981年宝鸡市竹园沟十九号西周墓出土。短剑通长22.8厘米,茎长3.9厘米。剑体较小,中脊隆起,两侧刃薄利,短茎一穿。短剑带鞘,鞘身呈戣形,木质,外裹薄铜片,镂孔,体饰一组卷体夔凤纹,两侧有夔龙提耳。现藏宝鸡市博物馆。 銎内钺 西周早期。1981年宝鸡市竹园沟七号西周墓出土。长14.6厘米,刃宽7.2厘米,内长4.1厘米,内宽4厘米,重0.15公斤。援呈长方形,刃宽略为弧形,圆角长方内,后有缺,内、本连接处置銎,銎口椭圆,銎径1.8×2.5厘米,銎口上下两端各饰弦纹两道,弦纹间有一钉孔,可贯钉固柲。钺本部饰虎头,虎圆睛,裂口,利齿,前爪外露,作捕食状。现藏宝鸡市博物馆。 矢仲戈 西周早期。1973年陇县韦家庄矢仲墓出土。通长24.5厘米,内长6.7厘米、内宽3厘米。中胡一穿,援身中起脊,有栏,栏侧有长方穿,长方内,内上铸铭文“矢中(仲)”二字。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人面盾饰 西周早期。1976年岐山贺家四号西周墓出土。高35厘米,宽37.8厘米。通体做成人面形,五官俱全,粗眉大眼,双目圆睁,两眉下弯。阔口露齿,宽鼻下垂,两嘴角及头顶两边的器沿上各有一对钉孔,贯钉后可将盾饰牢牢地固定在盾牌之上。商周时期的铜质盾饰所见都不很大,多数在15厘米左右,像这件盾饰如此宽大者实属少见。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勾戟 西周早期。1953年岐山王家嘴出土。高21.2厘米,内长6.7厘米,宽4.4厘米。三角援,中有一圆孔,栏上卷为钩,栏侧有四穿长方内。古代的戟,剌多在柲首,并与戈体不相连属,此戟形制较为特别,剌、戈连为一体,而剌又呈内钩状,可能是汉代人所说的“勾戟”。现藏周原博物馆。 云雷纹巨型立龙 西周早期。1992年9月30日扶风巨良海家村东南土壕出土。立龙体魄雄健,硕大,壮伟,重达19公斤,通体长60厘米。正视龙首两角斜外出,间夹四棱突钉,两角间高耸脊棱,双眉呈短刀形突起,双耳圆鼓,鼻梁直竖,鼻翼呈圆涡纹突钉,双耳上折。角顶饰阴刻圆涡纹,角柱上饰斜折线、弦纹及圆涡斜折线纹,面上饰阴刻云雷纹。侧视则张口卷唇,双齿勾合,鼻梁斜挺,体弓弯,背呈高大宽厚的脊棱,脊棱由尾直通龙首,并随弓体曲线起伏,脊高4.5厘米,饰阴刻云纹、弧线纹,颈、腹及尾饰阴刻斜方格云雷纹,尾后卷,四足残断,亦饰阴刻云纹。从四足残断状况判断,此立龙应是一大型铜器的附件之一。现藏扶风县博物馆。 折斝 西周昭王时期。1976年扶风庄白村一号青铜器窖藏出土。通高34.1厘米,口径18.6厘米,腹深17.7厘米,重5.55公斤。分裆款足,高领若鬲带鋬,口沿上竖立双柱。平盖,盖上有双头蛇拱起的半环钮,两侧有半圆形纳柱的缺口,饰斜角雷纹和目雷纹,柱帽顶部饰三角雷纹,柱侧饰勾连雷纹一周,并以弦纹界之。颈部弦纹二道,肩饰夔龙组成的饕餮纹,腹饰双道“V”形纹。鋬首做牛头,体饰云雷纹。盖内、鋬下各铸铭文8字,同铭。现藏周原博物馆。
折方彝 西周昭王时期。1976年扶风庄白村一号青铜器窖藏出土。通高40.7厘米,口径24×19.2厘米,腹深19.2厘米,重12.8公斤。盖呈庑殿式屋顶形,正脊两端悬出,盖钮呈硬山屋顶形,脊亦悬出两端。钮、盖屋形坡面均饰巨口向上的大饕餮面,近钮基处饰顾首夔龙。腹部纹饰与盖相同,唯大饕餮面巨口向下。圈足饰夔龙。均以细云雷纹为地。器四角及中线皆有透雕的通身扉脊,敦厚庄重。器、盖同铭,各铸40字。现藏周原博物馆。 折觥 西周昭王时期。1976年扶风庄白村一号青铜器窖藏出土。通高28.7厘米,长38厘米,腹深12.5厘米,重6.7公斤。盖前端为一兕首,曲角鼓目,獠牙巨鼻;后端作饕餮面,巨目裂嘴,眉作卷曲夔龙。盖脊为透雕棱牙,前端二兽首相逐。盖上两侧(颈部)饰顾首卷尾夔龙一对,觥前有流,后有鋬,腹外鼓,饰饕餮纹,中线及四角置透雕扉棱。圈足饰回首夔龙。鋬之纹饰似用浑铸技法,以三种动物组成,上为一兕首,中为欲飞的鸷鸟,下垂象鼻为珥。全器纹饰均以雷纹衬地,粗大饰纹下再叠细纹,显得雍容华贵,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盖、器同铭,器六行,盖四行,各40字。现藏周原博物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