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钟(三件一组) 西周早期。1981年宝鸡市竹园沟七号西周墓出土。三件钟编号为M7:10—12。其中12号钟形体最大,通高34厘米,甬长10厘米,舞修18厘米,舞广12.5厘米,栾长23.8厘米,铣间21厘米,鼓间14.6厘米,重7.25公斤。钟体截面呈椭圆形,甬中空与体腔相通,旋上有方形挂环(干),干上饰圆乳四枚,钲部周边有乳钉,两面各有三组枚,每组三枚。篆间及鼓部饰细阳线云纹,云纹稀朗。11号钟形体适中,形制,纹饰与12号钟相类,只是甬部较长。钟通高33厘米,甬长11.1厘米,舞修16厘米,舞广11.6厘米,栾长22厘米,铣间18厘米,鼓间14厘米,重6公斤。10号钟体形最小,纹饰与前二钟略有差异。钲周围无乳钉,旋、篆素面无纹。唯鼓正中饰二对称阳线云纹。钟通高28.8厘米,甬长9.8厘米,舞修13.2厘米,舞广9.3厘米,栾长19厘米,铣间16.2厘米,鼓间10.6厘米,重4.35公斤。这组成套编钟是目前所见西周时期最早的一套编钟。现藏宝鸡市博物馆。 商尊 西周早期。1976年12月扶风庄白村一号西周铜器窖藏出土。高29.7厘米,口径15.6厘米,腹深21.2厘米,重1.5公斤。口沿下饰蕉叶纹,叶中叠饰鸟纹,颈饰夔凤纹一周,腹及圈足饰饕餮纹。器四周皆有透雕扉棱。此尊纹饰华美富丽,形制庄严雄奇,为青铜器中的珍品。器内底铸铭文29字。现藏周原博物馆。
商卣 西周早期。1976年12月扶风庄白村一号西周铜器窖藏出土。通高38.6厘米,口径16.7×12.2厘米,腹深20.6厘米,重8.2公斤。体椭圆,盖钮呈花苞状。盖及器腹饰粗犷饕餮纹,盖周饰两两相逐的夔凤纹,圈足、器颈饰纹与盖周同。唯颈以兽面为间隔,圈足则以弦纹为界。提梁钮端饰一牺首,四壁透雕扉棱。器形稳重大方,黑而有光,制作十分精良。器、盖均铸铭29字。现藏周原博物馆。 叔簋 西周早期。1981年长安斗门镇花园村西周墓出土。通高25.5厘米,口径21.6厘米,腹深13.5厘米,重6.7公斤。侈口,双耳,下连方座。口沿下饰顾首散冠舒尾的凤鸟纹,中隔牺首。腹饰顾凤。圈足饰斜角凤纹,间以目纹。凤作立身凤形,竖冠高出器口,耳下有珥,垂珥饰夔龙纹。方座角面饰立身凤鸟纹,座四壁分饰不同姿态的凤鸟纹。全器纹饰皆以细云雷纹衬地,纹饰繁缛,夔凤配合得体,是一件西周早期的艺术佳作。器内底铸铭文三行18字,所记乃昭王征楚之事。1990年失窃。 方鼎 西周早期。1981年长安斗门镇花园村西周墓出土。通高22.8厘米,口径18.3×14.5厘米,腹深9.5厘米,重3.4公斤。立耳,四足,器腹四角及四壁均有突角扉棱。口沿平而外折。口沿下饰两组蚕纹,细雷纹填地。其下饰横向长方织锦纹,余饰圆头乳钉。足上端饰饕餮纹,鼻梁突起若短扉。腹内壁铸铭文30字。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禽鼎 西周早期。1981年长安斗门镇花园村西周墓出土。通高35厘米,口径31厘米,腹深16厘米,重10.5公斤。口沿平而外折,方唇双立耳,口微敛,肩饰弦纹二道。垂腹,三足。腹内壁铸铭文二行14字。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饕餮纹簋 西周早期。1976年宝鸡市竹园沟村西周墓出土。通高14.3厘米,口径19.3厘米,腹深10厘米,重1.7公斤。侈口,圈足。口沿下及圈足饰列旗饕餮纹,耳上端饰牺首,耳下有勾状珥。现藏宝鸡市博物馆。 公盉 西周早期。1981年长安斗门镇花园村西周墓出土。通高19厘米,口径12厘米,腹深11厘米,重1.6公斤。带盖,单鋬,管状流,四柱足,盖为一立体伏凤。口沿下饰夔龙纹,以细雷纹填地。流饰斜角云纹。鋬上端饰牺首。鋬下铸铭文:“公乍(作)宝尊彝”。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伯鼎 西周早期。1972年扶风法门镇刘家村西周墓出土。通高21.1厘米,口径17.6厘米,腹深10厘米,重1.9公斤。立耳呈纽索状。口沿下饰六组目雷纹,腹饰菱形细回纹,回纹中饰乳钉。三足作柱状,上端饰兽面。腹内壁铸铭文“白(伯)乍(作)宝”3字。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饕餮纹勺(瓒) 西周早期。1976年扶风庄白村一号铜器窖藏出土。通长37.2厘米,口径5厘米,斗深6.2厘米。斗作圆筒形,柄端饰双鸾双夔相互蟠纠的纹饰,中饰饕餮纹。是一种挹取之器。现藏周原博物馆。 蕉叶纹觚 西周早期。1976年12月扶风庄白村一号铜器窖藏出土。高29.7厘米,口径15.6厘米,腹深21.2厘米,重1.5公斤。喇叭口,高圈足,腹呈圆柱状。颈饰蕉叶纹,圈足饰凤纹。现藏周原博物馆。 旅父乙觚 西周早期。1976年12月扶风庄白村一号铜器窖藏出土。高25.2厘米,口径13.2厘米,腹深18.4厘米,重1.05公斤。圈足饰饕餮纹,上下配目雷纹,圈足内铸铭三字,铭曰:“旅父乙”。现藏周原博物馆。 饕餮纹鼎 西周早期。1973年长安新旺村一号西周墓出土。通高85厘米,口径63厘米,腹深24.5厘米,重85.2公斤。双立耳,三柱足,口稍敛,平沿方唇。口沿下饰夔龙组成的饕餮纹,腹饰勾连方格云纹,足根饰大饕餮面。器制宏伟,纹饰精美,锈色稍呈金黄,美观典雅。现藏西安市文物园林局。 夔龙方座簋(甲) 西周早期。1971年泾阳高家堡西周墓出土。通高34.5厘米,口径21.5厘米,腹深13厘米,重6.4公斤。侈口,圆腹,圈足,方座,兽首双耳,器腹、圈足及耳下均设扉牙,庄重典雅,腹及方座饰两两相对的夔龙纹,圈足则饰前后相逐的蚕纹。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史簋 西周康王时期。1966年岐山贺家村西壕西周墓出土。高16.8厘米,口径22厘米,腹深12.5厘米,重4.2公斤。侈口,圈足。口沿下饰夔龙纹,间隔以兽头。腹饰大饕餮面。圈足亦饰夔龙纹。双耳上端饰兽首,耳呈半环形,耳下有珥。器内底铸铭文四行23字,铭曰:“乙亥,王诰毕公,乃易(锡)史贝十朋,古于彝,其于之朝夕监”。铭中的“王诰毕公”,即“毕公高”,正与《尚书·毕命》相符。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夔纹罍 西周早期。1966年12月岐山贺家村西壕西周墓出土。高33厘米,口径17厘米,腹深24.5厘米,重5公斤。平沿,方唇,颈饰弦纹两道,肩饰相对的夔龙纹,腹饰饕餮纹。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调色器 西周早期。1966年12月岐山贺家村西壕西周墓出土。通高15厘米,重1.8公斤。器身由四个筒形器组成,中间连接处有圆孔,上下贯通,前有昂首兽头,四圆筒下收而成四短柱足,器身左右各设兽首粗耳。出土时,器内留存矿物粉末,说明此器当作调色之用器。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王方鼎 西周早期。1949年后岐山礼村出土。通高20厘米,口纵14厘米,口横18厘米,腹深9.6厘米,重3.2公斤。平沿方唇,四角起扉,体上部稍大,向下渐收。口下饰双身共首龙纹,龙身曲屈处间施圆涡纹。足饰饕餮面。腹内壁铸铭文6字,铭曰:“王乍(作)中(仲)姬宝彝”,记周王为其次女仲姬作宝器。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