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华通讯社1937年1月在延安由原来的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成立并逐渐扩大报道范围。1947年3月,新华社撤离清凉山,先后转移山西涉县、河北平山县,1949年3月随同中共中央迁入北京。 解放日报社旧址 位于延安清凉山东麓,最初,报社在半山腰挖土窑洞8孔办公。1940年又新建两排10孔石窑,作为编辑部办公住地。此后又有所扩大。解放日报1941年5月16日正式诞生,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并一度兼作中共西北局机关报,1947年3月27日停刊,共出刊2130期。1964年,依照原样修复了大门和编辑部的10孔石窑并维修了编辑部院的8孔土窑。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旧址 位于清凉山《解放日报》编辑部右上角的一排土窑洞里。旧址现由当地群众保护使用,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管理。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首次对外播音,编辑部设在清凉山,发射台最早安置在距延安19公里的王皮湾。以后,又不断向靠近延安的闫店子、裴庄、清凉山迁移。1947年电台撤离延安,后经太行山转战到北京,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央印刷厂旧址 位于延安清凉山万佛洞附近。工厂利用万佛洞作机房和库房,厂部设在万佛洞左上角的一个石洞里。1947年3月,印刷厂大礼堂被胡宗南部进入延安后破坏。山上的土窑洞现由当地居民保护使用。 1986年,有关部门在延安清凉山修建了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10月24日,纪念馆在《解放日报》社和新华广播电台旧址上建成开放,陈列面积440平方米,展出历史图片440余幅和其它珍贵资料300多件。 延安“四八”烈士陵园 位于延安城北的山坡上,陵园占地面积37818平方米,建筑面积14850平方米。27座烈士墓碑分三层呈阶梯形排列。 1946年4月8日参加国共和谈的中共代表王若飞、秦邦宪及同行者叶挺、邓发、黄齐生、李少华、黄晓庄等乘机由重庆飞往延安,下午2时在山西兴县西南黑茶山撞毁,王若飞等与机组人员共17人全部遇难。4月19日,延安各界群众为烈士们举行追悼大会,安葬在延安东关机场的东北侧。1956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延安正式建“四八”烈士陵园,园址选在王家坪北侧。1958年陵园完工,除安葬“四八”烈士外,又将张浩、关向应、朱宝庭等人的墓一并移入园内。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烈士陵园被毁。1971年,中共中央为烈士们平反,遗骨被安放在延安城北的山坡上。 刘志丹烈士陵园 座落在志丹县城北炮楼山和瓦窑山之间的山坡上,坐北朝南,面积约3万平方米。园内为仿古牌楼。一座高为6.7米,花岗岩制成的刘志丹塑像立在园中。二门后是一座高大宽敞的四角主亭,亭额有火炬和红五星,亭中央竖立的石碑刻有毛泽东为刘志丹的题词。
主亭的后面是由3孔窑洞和5间厦檐组成的壮观的纪念堂。“刘志丹将军之墓”墓碑立在纪念堂屋顶上。四壁镶嵌着20余方名人题词石刻。西侧为林伯渠撰稿,谢觉哉手书的《烈士刘志丹同志革命事略》碑。 刘志丹名景桂,字志丹,保安县人,陕北红军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后任西北革命军委员会副主任、红北路军总指挥、红28军军长等职,1936年4月率部东征时在山西中阳县三交镇中弹牺牲,年仅33岁。为纪念刘志丹,中共中央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1940年在县城北修建了刘志丹陵园,1947年3月遭胡宗南部破坏。1952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拨款重修陵园,1953年竣工。 谢子长烈士纪念馆 位于子长县城西1公里处。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门内有一座高10米的烈士纪念塔,正面刻着“革命烈士纪念塔”。其余三面刻着子长县300多位烈士的名字。塔后东西两侧分列两座展室。在“子长烈士纪念馆重修碑”后的东西两边各有八角碑亭一座,亭内有题刻。再后有一大碑亭,亭内立有毛泽东手迹“民族英雄”和“虽死犹生”两方石碑,院中屹立着花岗岩雕成的谢子长像。大碑亭后是谢子长墓。
谢子长,安定县人,陕北红军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曾任陕甘工农游击队(原反帝同盟军)总指挥等重要职务,1934年在河口反围剿战役中负重伤,1935年2月22日逝世,时年39岁。 为了纪念谢子长,1935年5月,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决定将安定县改为子长县。1946年,中共西北中央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瓦窑堡修建了子长陵园,将谢子长灵榇移至今址。边区政府为谢子长举行了追悼会和公葬仪式。1947年,胡宗南部曾将陵园毁坏。195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拨款重修,1954年竣工。后将陵园更名为纪念馆。 桥儿沟革命旧址 位于延安城东北5公里处,是中共中央党校、鲁迅艺术学院旧址和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会址。现有会址(教堂)一座,石窑40孔,平房12间,土窑数十孔。 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于1938年2月,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一所综合性艺术学院。校址原在延安北门外,1939年11月迁此。改天主教堂为“鲁艺”的大礼堂,嗣后,学校又在桥儿沟西山和东山打土窑100多孔,盖平房22间,1947年遭国民党军队严重破坏后,只剩下大礼堂和石窑洞还比较完整。 桥儿沟的天主教堂还是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的会址。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在此举行了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王明、秦邦宪、张浩、项英、陈云、贺龙、杨尚昆、关向应、邓小平、彭真、罗荣桓等参加会议并作了有关方面的工作报告。会议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基本任务。 桥儿沟旧址现归延安革命纪念馆管理。 中共中央党校旧址 位于延安北关外小沟坪的半山上。中央党校原成立于1933年3月10日。初名“马克思主义大学”,1936年在瓦窑堡恢复并改为中央党校,1937年初又随党中央迁到延安,校址初在桥儿沟,1939年初迁到小沟坪。在这里,党校修建了许多校舍,还修建了一座面积140平方米的小礼堂,1943年又修建了一座可容纳1000多人的大礼堂。现保留完整的有校部的11孔石窑。该旧址由延安师范学校使用,延安革命纪念馆管理。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旧址 位于延安二道街北头,现为延安市百货公司库房。 “抗大”的前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工农红军大学。1936年2月,在瓦窑堡建立了新的红军大学。同年6月,中共中央在此基础上创办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抗日红军大学”,校址在保安。1937年1月20日,红大第二期开学之际,校名改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址迁到延安。抗大共培养了十几万军政干部,总校开办8期。1938年秋,“抗大”先后在各抗日根据地办了12个分校,学员从单一的红军干部扩大到全国知识青年及海外华侨。1945年9月3日抗战胜利,抗大完成了历史使命,宣告结束。同年10月,原抗大总校一部分教职学员赴东北吉林省通化市,筹办东北军政大学。1949年后迁到北京,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旧址 位于延安东川7.5公里处的刘万家沟。医院在靠近半圆形的山崖根打土窑100多孔,窑前修建手术室、简易礼堂和平房40多间。1937年春天成立,当时称为“八路军军医医院”。1938年1月,加拿大大夫诺尔曼·白求恩受加拿大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遗到中国,在此医院工作。1939年11月12日,他在抢救八路军伤员时,左手中指中毒而牺牲。后为纪念白求恩大夫,将八路军军医院改称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1947年医院撤离延安,几经迁徙、改编,1955年改名为“兰州军区总医院”至今。 延安南区合作社旧址 位于延安以南2.5公里处的柳林村。旧址由16孔石窑和一座砖木结构的五开间两层小楼构成。石窑是当年的办公室,小楼为营业楼,一层的两边砖柱上刻有“发展经济合必作,增进民主工与农”的对联。二层正中木匾上书“延安县南区合作总社”。1947年旧址遭胡宗南部破坏,1977年重新修复了营业楼。1992年延安南区供销合作社纪念馆建成开放。 陕甘宁边区银行旧址 位于延安市场沟,有土窑洞20多孔和一座两层营业楼。营业楼建筑面积约150平方米,曾是陕甘宁边区的金融中心。1947年胡宗南部进攻延安时,此楼曾被用做指挥所。建国之后,1991年在该旧址基础上建成了陕甘宁边区银行纪念馆。
上一页 [1] [2] [3]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