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重阳王祖师仙迹记 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刻。原存于咸阳市双照乡大魏村,1963年移存咸阳市博物馆。螭首方趺,身首高332厘米,宽127厘米,厚34.3厘米。额隶书“重阳王祖师仙迹记”。碑文楷书,二十七行,行五十七字。刘祖谦撰,刘汾题额并书,杨志纯立石。此碑记述了咸阳大魏村人王喆(道号重阳)的生平及其创建道教全真教派之事,对研究金元时期全真教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书法刚柔得体,亦有可观。 楼观先师传碑 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刻。碑树于周至县楼观台宗圣宫遗址内。螭首方趺,高280厘米,宽100厘米,厚30厘米。额篆书“楼观先师传碑”。碑文上下分七段刻,除第一段刻“文始真人”传外,以下五段每段各刻六位真人传,第七段刻四位真人传。共刻三十五位真人传。各传中上部长条框内均隶书真人名称。文为楷书,末刻草书题跋十七行。此碑所载楼观诸先师传,是重要的道教史料。碑现存原处。 尹尊师碑 元大德元年(1297)重刻。原树于周至县楼观台宗圣宫内,清道光五年(1825)仆地,知县康承禄议迁于说经台并建碑厅保护。碑螭首龟趺,高450厘米,宽126厘米,厚23厘米,额篆书“大唐尹尊师碑”。碑文隶书,二十六行,行七十一字。碑左下角有小楷两行,记此碑原刻于唐开元五年(717),因“字画昏蚀”,“遂重摹于石”,可知此碑为重刻。碑文撰者员半千,无书者姓名。原石书法法遒古,此碑稍逊。碑阴刻宋吴琚“天下第一福地”六大字。现存楼观台碑厅。 杨恭懿碑 元至大二年(1309)刻。碑树于高陵县张卜乡张卜村西杨恭懿墓前。螭首龟趺,身首高370厘米,宽120厘米,厚33厘米。额篆书“元昭文大学士赠荣禄大夫弘农郡公文康杨公碑”。碑文隶书,碑阳、碑阴,每面各二十八行,行六十五字。正面尚清晰,背面泐灭殆尽。姚燧撰文。杨恭懿为元代著名科学家,《元史》有传。撰、书者均为元代名人,《元史》亦均有传。此碑为研究古代天文学史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书法严谨规正,有唐人隶书遗风。碑现仍存原处。 大元敕藏御服之碑 元延祐二年(1315)刻,立于户县祖庵镇重阳宫。龟座,高300厘米,宽135厘米。赵世延撰,赵孟頫书,楷书三十三行,行六十七字。碑记成宗感异梦而赐御服于孙真人事。此碑是赵孟頫青年时代的作品。笔法爽朗,秀媚。书体有一种秀媚的风格。现藏户县祖庵碑林。 八思巴文汉文碑 元延祐六年(1319)刻。立于合阳县元国光寺。白克忠译书并额。碑通高235厘米,宽100厘米。额篆书“御宝圣旨”四字。两边为阴线刻缠枝蔓草纹。碑文分上下两部分,上八思巴文下汉文,内容一致,汉文二十六行,行字不等。是元代皇帝关于保护寺院的圣旨,对于研究元代蒙古族的历史及宗教提供了实物资料。现存合阳县西门外路北小学校内。 皇元孙真人道行碑 元统三年(1335)年刻。立于户县祖庵镇重阳宫。高376厘米,宽120厘米。邓文原撰,赵孟頫书,赵世延篆额。碑文楷书,三十九行,行八十字。碑记孙真人生平事迹甚详。此碑书法用笔酣畅自如,婉丽萧洒,是赵孟頫晚年书法艺术成熟时期之作。它与延祐二年书写的“大元敕藏御服之碑”同为书法艺术中的珍品。现藏户县祖庵碑林。 千金宝要碑 明隆庆六年(1572)刻,立于耀县药王山。竖形圆首,四石,两面刻字,碑额楷书“千金宝要”四字,碑文楷书,内容是孙思邈所著《千金方》的摘录,六卷,按书面大小,分为一百六十四页,刻于四块碑上。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我国唐代著名医药学家,撰《千金方》三十卷,有开创我国医学“集方”之功。此碑系地方官李海等所刻,书法轻盈俊秀,十分工致,现藏药王山博物馆。 明德受记碑 大顺永昌元年(1644)刻,原立富平县上官村无量庙。圆首方座,高146厘米,宽62厘米。楷书,十三行,行四十字。文记明末“人食人、狗亦食人”的悲惨生活,是研究明末社会经济的重要资料。以李自成大顺政权为年号立碑世所罕见,实属珍贵。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张旭书千字文碑 明(1368—1644)刻唐张旭草书《千字文》。长方形六石,残石尺寸分别为:1.长81、宽23.5厘米;2.长54.5、宽33厘米;3.长120、宽33.5厘米;4.长89、宽38.5厘米;5.长53.5、宽33.5厘米;6.长35、宽38.5厘米。《旧唐书·贺知章传》载:“时有吴郡张旭,亦与知章相善。旭善草书,而好酒,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变化无穷,若有神助,时人号为颠”。此碑为张旭千字文中之一部分,俗称“断千字文”,其笔意纵横神往,气势磅礴,遒劲而富于变化,是我国草书中之珍品。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淳化秘阁帖 清顺治三年(1646)长安书法家费甲铸按“兰州淳化阁贴”复制,置于西安碑林。此帖原系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将皇宫所藏历代帝王、名臣、名书法家的作品,由王著摹刻在枣本板上,共分十卷,拓印墨本颁赐大臣。因刻于宫内,故名“秘阁帖”,又因淳化年间刻成,又名“淳化秘阁帖”,简称“淳化阁帖”。原刻不久即毁。宋至明代公私刻本甚多。明太祖朱元璋封儿子朱瑛为肃庄王,赐原拓本一部。明万历四十三年,朱瑛后裔宪王朱绅尧,命温伯坚将真拓本双钩下来,复刻上石,存兰州肃王府,称“兰州淳化阁帖”。此套秘阁帖为费甲铸据“兰州淳化阁帖”(又称“肃府本”)复刻而成。共一百四十三石,两面刻,每石四肯形,高宽不等。前五卷为历代帝王和名臣、名书法家的真、草、篆并古文各字体,后五卷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的草书。《碑帖叙录》评论陕西本淳化阁帖时说:“在现有《淳化阁帖》刻石中,此本系统最明确,石亦最齐全,大体同‘肃府本’。”故十分珍贵。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清防护唐昭陵碑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刻。原树于礼泉县烟霞乡东坪村燕妃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仅存碑身,身高170厘米,宽106厘米,毕沅撰文,钱坫篆书,孙星衍摹勒并篆额,王景桓刻字。碑文二十八行,行五十五字。毕沅当时为陕西巡抚、著名学者,钱坫、孙星衍亦均为清代著名篆书家和学者。此碑为毕沅注意保护陕西文物的又一证据。 香雪斋雁字回文诗碑 清道光元年(1821)刻。现藏于户县大观楼。张玉德撰并书。原为二十四石,今缺一石,残三石。碑石均为长条形,高154厘米,宽64厘米,厚20厘米。现存完整诗篇二百六十首。诗为七言律诗,以“雁字”二字为题赋诗,可倒读,称回文。因书于西安小雁塔寺香雪斋,故名《香雪斋雁字回文诗》。这组诗碑内容全论书法,其中涉及到有关文字的起缘、用笔、结体、布局及书写时的内在感觉和书法的审美要求,很有艺术价值。此碑篆、隶、草、行、楷五体皆备,书写上笔姿清新,结体秀整、中规入矩、法度严谨,初学书者常用为范本。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