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吴黑闼碑 唐总章二年(669)刻。原存于礼泉县烟霞乡西周新村吴黑闼墓前,1965年发现,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螭首,身首高273厘米,下宽103厘米,厚32厘米。额篆书“大唐故吴府君之碑”。碑文楷书,三十三行,行六十四字。碑下截断裂。吴黑闼两《唐书》未为立传,此可补史之阙。此碑字画谨严浑古,丰腴敦厚,精劲可喜,在昭陵诸碑中别具一格。 张阿难碑 唐咸亨二年(671)刻。原存于礼泉县烟霞乡马寨村张阿难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螭首,身首高205厘米,下宽81厘米,厚26.5厘米。额篆书“大唐故将军张公之碑”。瑶台寺僧普昌楷书,二十九行,行五十二字,下截字迹尚可辨识。书法遒逸,酷似王知敬、褚遂良,惜大部磨灭殆尽。张阿难两《唐书》未及。《新唐书·宦者传》云:“太宗诏内侍者不立三品官,以内侍为之长”,张阿难为内侍,却以左监门将军而兼内侍,已逾四品。此碑为高宗时宦者权势日炽之证。 集王书三藏圣教序碑 唐咸亨三年(672)刻。螭首方座,通高350厘米,宽109厘米。圭形碑额无文字,碑身上部接首处有七尊精巧的线刻佛像,因此人们又称其为“七佛圣教序”。一般简称“王圣教”,俗称“千金碑”。碑文行书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是弘福寺和尚怀仁集择晋王羲之真迹而成。碑文内容为贞观二十二年太宗为玄奘所译佛经作的序、太子李治为其作的记等与玄奘所译心经五者同刻一石。碑侧刻减底穿壁纹,方座四周饰线刻牡丹纹,线条流畅,雕刻细致。王羲之,东晋书法家,他早年从卫夫人学字,后又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而他博采众家之长,精研体势,改变了汉魏以来的质朴书风,成为妍美流畅,清秀劲健的书法新体,向为人们所推崇。唐太宗、高宗两代皇帝都非常崇尚王羲之的行书,因而开集字刻碑之先河。此碑所集字体来源于唐皇室所存的王羲之书法真迹,历时二十余年,颇为不易,因而深受世人的珍爱。此碑历来极受士林重视,对书体影响极大。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越国太妃燕氏碑 唐咸亨三年(672)刻。原存于礼泉县烟霞乡东坪村东燕妃墓前,清末出土,后又埋没。1964年重新出土。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螭首,身首高353厘米,下宽117厘米,厚35厘米。额篆书“大唐越国故太妃燕氏之碑铭”。许敬宗撰,高正臣书,万宝哲刻字。楷书四十行,行一百字。碑上端断裂,字多泐灭。太妃为太宗之妃,越王之母,两《唐书》无传,此可补阙。此碑书法恭整挺拔,自是珍品。 马周碑 唐上元元年(674)刻。原存礼泉县烟霞乡上古村东马周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螭首,身首高358厘米,下宽116厘米,厚39厘米。额篆书“大唐故中书令高唐马公之碑”。许敬宗撰,殷仲容书,楷书,三十七行,行约八十四字。碑字左上部较清晰,余均难识。碑阴刻万历十三年(1585)荏平张第《谒唐中书马公墓》五律一首。马周为贞观名臣,两《唐书》均有传。书者殷仲容为初唐著名书家,此碑书法虽有习气仍很珍贵。 阿史那忠碑 唐上元二年(675)刻。原存礼泉县烟霞乡西周村西南阿史那忠墓前,1975年移入如昭陵博物馆。螭首,身首高388厘米,下宽118厘米,厚34厘米。额篆书“大唐故右骁卫大将军薛国贞公阿史那府君之碑”。碑文楷书,三十二行,行八十二字。下端字较清晰,余均泐甚。阿史那忠为少数民族将领,两《唐书》均有传,碑虽泐甚,其可补正史籍者不少。碑无书人姓名,但书法劲拔,在虞、褚之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