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洛仁碑 唐龙朔二年(662)刻,原存礼泉县赵镇新寨村东许洛仁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螭首,身首高338厘米,下宽120厘米,厚36厘米。额篆书“大唐故冠军大将军代州都督许公之碑”。碑文楷书,三十九行,行七十七字。下截磨损过甚。许洛仁为唐初元从功臣,,其事迹附见于其兄许世绪传后,止寥寥数语,而碑载其详,可补史阙。撰者姓名泐。此碑字画精整,笔势遒劲,惜不知书者。 同州三藏圣教序碑 唐龙朔三年(663)刻,立在同州府,故又称“同州圣教序”。螭首,方座,通高414厘米,宽113厘米。额隶书“大唐三藏圣教之序”八字,碑文楷书二十九行,行五十八字,为初唐书法家褚遂良任同州剌史时所书,碑文内容系唐太宗李世民撰序,高宗李治撰记,叙玄奘法师取经及译经之事,与《雁塔圣教序》相同。只是将原二石之文合刊于一石而已。碑座四面各刻浮雕天王像三尊,神态各异,造型生动。座,四周均饰蔓草,这种碑坐在唐碑中极为少见。褚遂良书素以疏瘦劲炼著称于世。此碑与《雁塔圣教序》均为褚遂良晚年之佳作。1974年移入西安碑林。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道因法师碑 唐龙朔三年(663)刻,原立于唐长安城怀德坊慧日寺,北宋元祐间移入西安碑林。螭首龟座,通高312厘米,宽103厘米。圭形碑额内刻佛龛,浮雕一佛二菩萨。其中龛中央刻“释迦牟尼像”五字及其像;右刻“大势至菩萨”及其像,左刻“观自在菩萨”及其像。龛下横刻楷书“故大德因法师碑”七字。“因”字在释加牟尼像下,按《华严经》“通至佛果故名道”释加牟尼为果,上达至果即为道,因而省去了“道”字。碑文楷书三十四行,行七十三字,李俨撰文,欧阳通书。道因法师是唐初高僧,曾助玄奘翻译佛经。他的弟子玄凝为其师立了此碑。碑身两侧刻减底浮雕花纹。碑座两侧各刻一组高鼻深目卷发的异国装束的人物群像,线条流利,刻画生动。碑阴上部刻北宋咸平元年(公元991年)僧梦英诗;碑额雕佛龛,龛内为梦英和尚的浮雕坐像,龛下沿有横行楷书“梦英大师像”五字。此碑书者欧阳通是初唐大书法家欧阳询之子,书法酷似其父。遒劲险峻,挺拔有力,甚为世人所爱。此碑字迹清晰,完整无缺,为唐碑中保存完好的一通书法名碑。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杜君绰碑 唐麟德元年(664)刻。原存于礼泉县烟霞乡大冢渠村杜君绰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螭首,身首高352厘米,下宽123厘米,厚30厘米。额篆书“大唐故左戎卫大将军兼太子左典戎卫率赠荆州都督上柱国怀宁县开国襄公杜君碑”。李俨撰,高正臣书,万宝哲刻字,楷书,三十九行,行七十六字。高正臣习王羲之书,字体极秀逸,惜上截字多磨灭。杜君绰两《唐书》未为立传,此可补阙。 清河长公主李敬碑 唐麟德元年(664)刻。原存礼泉县烟霞乡上营村东清河长公主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螭首,身首高354厘米,下宽119厘米,厚35.5厘米。额篆书“大唐故清河长公主碑”。李俨撰,畅整书,辛胡师镌字。碑文楷书,二十七行,行五十七字。下截字尚可观,余均磨灭。公主为太宗第十一女,《新唐书》有传极简,此碑可补史之阙。碑字书法劲峻奇伟,篆额飞动流丽,不可多得。 程知节碑 唐麟德二年(665)刻。原存礼泉县烟霞乡上营村西程知节墓前,民国时由醴泉县民教馆收藏,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碑首、趺皆佚,碑身两端残缺,仅余中段,残高280厘米,中宽107厘米,厚36厘米。许敬宗撰,畅整书,楷书三十六行,行存四十余字不等。近年发掘其墓时,又发现残石一块,存三十六字。程知节即程咬金,两《唐书》均有传。此碑书法瘦硬放纵,英挺秀逸,于当时书体中别具一格。
李孟常碑 唐乾封元年(666)刻。原在礼泉烟霞乡岩峪村东南李孟常墓前,1964年发现,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螭首,身首高392厘米,下宽117厘米,厚39厘米。额篆书“大唐故右威卫大将军上柱国汉东郡开国公李府君之碑铭”。李安期撰,李玄植书,万宝哲刻字。楷书,三下五行,行八十字。碑阴刻李孟夫人附墓题记。碑上部断裂,字尚清晰。李孟常两《唐书》未为立传,碑可补史之缺。此碑书体恭正挺拔,甚是可观。 纪国先妃陆氏碑 唐乾封元年十二月九日(667年1月8日)刻。原存于礼泉县烟霞乡西二村西北陆先妃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螭首,身首高318厘米,下宽102厘米,厚34厘米。额篆书“大唐纪国故先妃陆氏之碑铭”。碑文楷书,三十八行,行七十三字。上截字磨灭殆尽。无撰、书人姓名。此碑书法娟秀有致,为唐碑上乘。陆氏为纪王妃,两《唐书》无传,此可补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