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愍碑 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刻。1954年长安县东乡郭家滩出土。螭首,高232厘米,宽87厘米。碑文楷书,三十三行,行五十八字。记李愍入唐效力之事。释善感制文,裴守真书。额篆题“大唐内给事上柱国李君之碑”。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 雁塔圣教序碑 唐永徽四年(653)刻。此碑又称“褚圣教序”,分两石刻,分别嵌入唐慈恩寺大雁塔南门左右龛内。左龛内系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法师翻译佛经所撰之序,右龛内系太子李治所撰玄奘取经过程的记,二者均由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书。碑高148厘米,宽69厘米。序碑额刻隶书“大唐三藏圣教之序”两行八个大字,碑文楷书二十一行,行四十二字。额题与碑文均由左向右写;记碑额刻篆书“大唐三藏圣教序记”两行八个大字,碑文楷书二十行,行四十字。额题与碑文均由右向左写,两碑相对而立。《圣教序》的文字稍小,较为端正。碑冠下部刻有造型优美的佛、菩萨和四天王像,碑底刻有飞天舞乐图,碑两侧为富有变化的阴刻蔓草图案花纹。刻石者为万文韶。此碑保存完好无缺,字迹清晰,纹饰优美,字体瘦劲秀丽而时兼行草,间用分隶,具有丰神,是褚遂良晚年杰作。此碑一出,褚书成为一时风尚,甚为世人重视。现仍嵌于西安大雁塔。 高士廉茔兆记 唐永徽六年(655)刻。原存于礼泉县烟霞乡山底村高士廉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螭首,身首高437厘米,下宽130厘米,厚50厘米。额篆书“大唐尚书右仆射司徒申文献公茔兆记”。许敬宗撰,赵模书。楷书,三十七行,行八十一字。中断字迹凿损较甚。碑左侧镌唐会昌四年(844)五月六代孙元裕及少逸题记各一段。高士廉两《唐书》均有传。此碑书法方整娟秀,极为人所称道。 薛收碑 唐永徽六年(655)刻。原存于礼泉县赵镇新寨村东北薛收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螭首,身首高293厘米,下宽103厘米,厚33厘米。额篆书“唐故太常卿上柱国汾阴献公薛府君碑”。于志宁撰文,楷书三十八行,行八十二字。碑上端字迹尚存,余均磨灭难识。薛收两《唐书》均有传。碑字虽多磨灭,但叙事较本传为详,足可补史之阙。碑字极遒秀,惜无书者姓名。 道德寺碑 唐显庆三年(658)刻。碑系1950年出土于西安市城西郊梁家庄,即移存西安碑林。螭首,高234厘米,宽94厘米。额篆书“大唐京师道德寺故大禅师大法师之铭”。碑文楷书,三十七行,行六十七字。到范书。到范书法出自欧阳询,笔力劲秀,有初唐书家风格。碑无刻立年代,据碑所叙,此碑是十善尼姑在显庆三年为其师母善惠和玄懿所立,述说善惠等在隋朝宫廷的活动情况,故推是其为显庆三年刻。碑阴额篆“道德阿弥陀像”六字,碑身上部浮雕佛像,下部线刻善惠和玄懿及众弟子图像,均极精美。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 张胤碑 唐显庆三年(658)刻。原存于礼泉烟霞乡岩峪村东南张胤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螭首,身首高354厘米,下宽110厘米,厚35厘米。额篆书“大唐故礼部尚书张府君之碑”。碑文楷书,三十二行,行八十一字。上截字尚清晰。此碑无撰、书者姓名,宋王厚之《复斋碑录》谓李义府撰文,或有所据。此碑书法精健,前人谓得褚遂良之支流而开颜真卿之门户者。惜不知书者为谁。张胤两《唐书》均有传(传作“张後胤”)。 李靖碑 唐显庆三年(658)刻。原存于礼泉县烟霞乡官厅村西北李靖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螭首,碑身首高427厘米,下宽128厘米,厚42厘米。额篆书“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司徒卫景武公碑”。许敬宗撰,王知敬书。碑文楷书,三十九行,行八十二字。下截凿损过甚。碑阴刻宋游师雄元祐四年(1089)题记。李靖为唐初名将,两《唐书》均有传,碑文较本传为详,多有可补正者。此碑书法健劲遒美,婀娜多姿,有北派风格,书家咸以其为王知敬之代表作。 周护碑 唐显庆三年(658)刻。原存礼泉县烟霞乡西二村东北周护墓前,1964年发现,1974年出土,翌年移入昭陵博物馆。螭首,身首高341厘米,下宽111厘米,厚37厘米。额篆书“大唐故辅国大将军上柱国襄公之碑”。许敬宗撰,王行满书。楷书,三十二行,行八十四字。碑身中部断裂。书体遒劲古朴,惜左部约三分之一字多磨灭。周护两《唐书》未为立传,此碑可以补阙。
尉迟敬德碑 唐显庆四年(659)刻。1971年冬出土于礼泉县烟霞乡烟霞新村尉迟敬德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螭首,身首高442厘米,下宽150厘米,厚53厘米。额篆书“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鄂国忠武公之碑”。许敬宗撰,碑文楷书,四十一行,行八十七字。碑下截字尚可辨,上截了无只字。此碑无书者姓名,但书法挺秀恭谨,光明俊伟。碑文收入《文苑英华》,二者对照,既可补碑文之缺,亦可知旧录之讹。敬德两《唐书》均有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