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成石经 唐开成二年(837)刻成,置于唐长安城务于坊国子监。唐末长安城被毁,石经弃于野外。五代朱梁时,刘寻将它迁至府学北隅(今西安碑林)。计一百一十四石,每石高217厘米,宽D7厘米,竖方形,楷书,艾居晦、陈玠等书。其内容系儒家经典著作十二经:《周易》、《仪礼》、《礼记》、《周礼》、《尚书》、《尔雅》、《孝经》、《论语》、《诗经》、《左氏春秋、》《公羊春秋》、《毂梁春秋》。同时还刊刻了张参《五经文字》、唐元度《九经字样》,文刻两面,字列八层,共记六十五万零二百五十二字。它从唐太和九年(835)开始动工,历时两年,至扈开成二年(837)竣工,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部石质儒家经典著作。俗称“石刻十二经”。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关中大地震中,有四十石断裂,万历十六年(1588),西安府学生员王尧典等对残石做了全面修补,共刻了九十七石,立于石经周围以补其缺。清康熙三年(1664),陕西巡抚贾汉复补刻了《孟子》九石,康熙二十一年(1682),麻尔图又补刻了《大学》、《中庸》二石。《开成石经》书法多宗欧阳询,亦有学虞、褚者。明清所补,字多拙劣。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
寂照和上碑 唐开成六年(841)刻。原在咸阳县魏店村,后移至县城凤凰台,民国时移至县民教馆,今存咸阳市博物馆。螭首,身首高212厘米,宽74厘米,厚21厘米。段成式纂,僧无可书,顾玄篆额,李郢刻字。额篆书“唐故安国寺寂照和上碑”。碑文楷书,二十九行,行五十二字。此碑纂文者段成式为唐代著名文学家。书者无可和尚为诗人贾岛之弟,与柳公权同时,模仿柳书而妍媚多姿,较宋僧梦英等之柳书高出数倍。 大达法师玄秘塔碑 唐会昌元年(841)刻,螭首须弥座,通高386厘米,宽120厘米。裴休撰,柳公权书并篆额。碑文楷书,二十八行,行五十四字。碑叙大达法师在德宗、顺宗、宪宗朝所受恩遇。其中叙顺宗对大达“亲之若兄弟,相与卧起”。足见当时政、教关系之密切。碑上部断损,据北京故宫博物馆院藏《宋拓大达法师玄秘塔碑》,已有断损,可知断损时间应在此前。柳公权六十四岁时所书,清新凝练,端正劲健,为后人学习“柳体”之范本。碑首浮雕蟠螭,碑侧平雕人兽花草图粲,均精工秀丽。碑阴刻大达法师弟子正言出资购买庄宅后,庄宅使发给他的执据,亦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刘沔神道碑 唐大中二年(846)刻,原在永寿县好时河畔。螭首龟座,通高284厘米,宽98厘米。额篆书“唐故太子太傅致仕赠司徒刘公神道碑”十六字,碑文楷书三十七行,行六十五字。韦博撰,柳公权书,唐元度模勒并篆额。碑文漫漶,约三分之二的字尚清晰。此碑为柳公权七十岁书,结构严紧,笔力遒劲,较冯宿神道碑更为清秀挺拔。现藏永寿县文化馆。 润德泉记 唐大中二年(848)刻,立于岐山县周公祠内。碑通高309厘米,宽107厘米。额楷书“润德泉记”四大字,碑文楷书二十四行,行五十五字。前刻崔珙的奏状,中刻唐宣宗的批答,后刻崔珙的谢表。记述周公祠旧有泉水,枯竭多年,后忽遇大风,使五处泉一时涌出,又有七处小泉出水,上奏朝廷,宣宗赐其泉名为“润德泉”等情况。此碑书法瘦劲工致,峭拔遒健,惜不知书者姓名。现藏岐山县周公庙。 杜顺和尚行记碑 唐大中六年(852)刻,立于杜顺和尚墓塔前(今长安县杨万村)。龙顶方座,高156厘米,宽70厘米。碑文行书二十行。行二十七至二十八字不等,杜殷撰,董景仁书。额题“大唐华严寺杜顺和尚行记”。文记华严宗初祖杜顺和尚对弘扬佛教所做的贡献,并颂扬其一生以其高妙医术为人行医的事迹。碑字秀润可喜,然其文晦涩不明。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圭峰慧宝禅师碑 唐大中九年(855)刻。在户县草堂寺。碑高393厘米,宽140厘米。裴休撰并书,柳公权篆额,楷书,三十六行,行六十五字。刻碑从首行第十九字,至末行第二十七字处断裂为两截,其书法略似柳公权,较柳更劲健。笔笔严谨,结构尤为精密,近于欧阳询。实为晚唐杰作。 郎官题名柱 唐大中十二年(858)刻,七面柱形,高250厘米,面宽26厘米,每面各四截,每截十至二十一行,行三十余字至四十余字不等。楷书,中断,在西安碑林。上刻自唐初至宣宗之世,上下二百余年吏、户、礼三部十二司郎官三千余人姓名、爵秩。足可补正唐史。 法门寺塔地宫“物帐”碑 唐咸通十五年(874)刻。1987年4月9日出土于扶风县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前室石门外隧道中。碑长115厘米,高69厘米,厚8厘米。“物帐”上记载“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等”。楷书,五十一行,行字数多寡不一,满行约四十七字。此碑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现藏法门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