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流云动物图 1953年绥德县五里店出土。长132厘米,宽114厘米,减底阳刻。画面中间一群动物以各种不同的姿态,纵横交织其飞翔之状,犹如流云移动。两侧刻有整齐的图案,构成一幅生动而和谐的图画,是陕北画像石中的杰作。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狩猎图 1953年绥德县五里店出土。长127厘米,宽116厘米。刻一猎人骑马飞奔,拉弓射箭,一群虎、猪、野牛、飞鸟等飞禽走兽,在前飞奔,一派紧张的打猎场面。这种将猎人与食兽在画面上巧妙有机的结合,成为同类画像石较早时期的代表作。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乐舞图 1971年米脂县出土。长273厘米,宽141厘米。青砂石雕成,画面上下分五层,第一、二层为车马出行图,出行者乘坐轺车崴轩车,第一层前三人迎面跪拜和作揖,其余车前均有导骑,出行者应为地方小官吏;第三层中间刻一座二层建筑物及两个高大的阙,阙下相向各站一人,室内二人席地而坐,左一人面置几案,似在抚琴,左右两端分别刻七盘舞及乐舞图;第四层刻蔓草,以作装饰;第五层为狩猎活动的场面,图中有狩猎的鹿、虎、豹、羊等猎物。此图对研究汉代建筑和乐舞杂技艺术具有参考价值。现藏米脂县博物馆。 放牧牛耕图 1962年绥德县出土。长139厘米,宽61厘米,青沙石质。上刻三层斗拱立柱,中间为牧羊人和羊群,下为“二牛抬杠”图,农人一手扬鞭赶牛,一手扶犁耕地。全图生动反映了当时的农牧情景。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拾粪图 1956年绥德县文化馆征集。青砂石质,长139厘米,宽52厘米。上部右为流云纹,左为三小格,每格刻不同动态人物。下部一头戴平顶帽,身穿过膝长袍的农人,右手执铲钩粪,左手执粪筐。前有一马静立翘尾拉屎。生动逼真,明快质朴。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狩猎图 东汉永初元年(107)刻于牛文明墓,1971年米脂县出土。长167厘米,宽40厘米。纹饰为减底阴刻。第一层图以变形的流云纹为主,其中穿插有羽人、鹿、龙、神兽拉车等神话故事。下图刻现实生活中的狩猎场面,中间二人,其中一人手持长矛状武器刺一虎的后腿,另一人一手持盾状物,另一手挥短剑正和一熊搏斗。两端的骑士张弓射箭,马在腾空飞奔。此图是陕北狩猎生活和羽化成仙故事的生动写照。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郭雅文墓室门框 东汉永元十五年(103)郭稚文墓室装饰性画像石刻。两块均高145厘米,宽36厘米,绥德五里店出土。一石上刻“永元十五年三月十九日造作居”13字。一石上刻“圜阳西乡榆里郭稚文万岁室宅”13字,隶书,或兼篆意。“圜阳”即今神木一带。两石画面构图对称,分为三格,石上的花纹用减底阳刻匀称的卷草。下均刻一马。此画像石装饰性很强,颇具艺术价值;更为同类画像石提供了断代重要依据。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牛耕图 1971年米脂县牛文明墓出土。刻于东汉永初元年(107)。此图位于墓前室门框,高104厘米,宽35厘米。画面分为八格,上格分别刻手执仙草的仙人、神鹿、西王母及身穿长袍的执笏人物。第七格刻生长茂盛的谷物,谷穗下垂,即将成熟。最下一格刻“牛耕图”,为一头戴平顶帽、身穿齐膝宽的袖衣的农夫,双手扶犁,弯腰俯视,腑首缓步,象在察见新翻的土壤。拉犁两牛抬杠,曳引耕作。右上角饰一朵云彩。耕犁刻划清晰,由铧、壁、床、柱、辕、梢等部件构成。此图显示的先进耕作方法,反映了我国汉代耕作技术的高度发展。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杂技图 1956年绥德县出土。青砂石,高186厘米,宽49厘米。描绘一贵族在前后各一仆人的跪引下,观看杂技表演的生动场面。画面边饰蔓草纹,两端各刻一象征太阳和月亮的圆轮。下部刻九个不同姿态的人物,左边第二人盘腿而坐,面前置几案,案上放置魁状物,案旁前置杯、环柄叉等餐具,似为主人在一边饮宴,一边看表演,前后各一侍者跪地侍候。正中二人在作蹴鞠之戏,地上置四个小球,两人前脚各踩一个,两肘共抵一大球。两侧各有一人披长发作舞蹈状。上部为二技人交手拼打,左端二技人表演击剑,形象地再现了汉代的杂技艺术,是一幅写实性极强的民间风俗画。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朱雀铺首图 1957年绥德县出土。刻在墓门门扇上,长112厘米,宽42厘米。上刻一展翅欲飞的朱雀,下刻铺首衔环,左边刻一走龙。此画像石以粗壮的阴线勾出朱雀铺首的轮廓,刀法遒劲,风格粗犷,简洁明快地刻画出了朱雀的生动形象和辅首的凶猛面神,技法特殊,在同类画像石中罕见。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朱雀铺首衔环图 1956年绥德县出土。石呈竖方形,高88厘米,宽48厘米。属于墓室门扇的装饰物,为剔地浅浮雕技法刻成。画面上方为朱雀,中为铺首衔环,环中下方为一小白虎,构成一幅简单完整的画像石图案。朱雀两趾立于铺首两齐耳之上,展翅开屏,栩栩如生。刻于墓门,表示吉祥。祥瑞之物,寓意在辟邪。铺首形象凶暴,长有巨大的獠牙,刻于墓门用以辟邪。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东王公访西王母图 1955年绥德县出土。长167.5厘米,宽38厘米。画面采用阴线刻和减底阳刻两种手法。第一、二层边饰为阴线刻的简单曲线图案。第三层边饰刻菱形穿壁图案。画面主题为东王公访西王母的神话故事。右端一圆轮中刻金乌鸟,代表太阳;左端一圆轮中刻蟾蜍和玉兔,代表月亮。太阳旁一人端坐于云车之上,当为东王公前往拜会西王母,车前三只鸟比翼齐飞,似在拉着神车,中间刻有九尾狐、玉兔、三足鸟、羽人等仙鸟神兽。月亮旁一人盘腿端坐,当是西王母。此画反映当时人的求仙意愿和崇信神话的心境。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流云图 1957年绥德县出土。石呈方形,极为少见。长132厘米,宽125厘米。画面为旋风流动云彩,巧妙穿插各种飞禽走兽,有的既像禽鸟,又像植物,给人以变幻莫测之感。线条流畅,动感强烈,为同类画像石中一件珍品。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乐舞图 1986年缓德县鸣咽泉出土的三轶画像石。一石长138厘米,宽40厘米。一石长126厘米,宽42厘米,两石共刻舞伎图八幅,大致与其他画像石同,但刻吉祥语辞:“帷居上,宽和贵。齐殷勤,同恩爱。述神道,熹苗裔;览樊姬,观烈女。崇礼让,遵大睢。贵□□,富支子。”凡三十六字,为其他画像石所罕见。现藏绥德县博物馆。 遨游图 1975年绥德县延家岔出土。墓内前室攒尖顶处镶嵌一块画面朝向墓室的顶心石(或称太阳石),每边宽29厘米,中为一圆,四出为桃形尖间添云气纹,寓意为如日中天,光照室宅。西壁横额画像为壮观的车骑出行图(或称狩猎图)。东壁横额画像是一组分别由鲸、虎、鹿、龙牵引、并由神、兽、人分别驾驭的云车,构成一幅气势宏传、雄伟博大的天宇遨游图。此图是陕北画像石中难得的艺术珍品。现藏绥德县博物馆。 伏羲女娲图 1987年绥德裴家峁出土,墓内墓门横额长166厘米,宽40厘米,左右各有一圆形图案为日月轮,左轮直径22厘米,墨绘一蟾蜍,右轮内墨绘一鸟形,隐约可瓣。一羝羊居中,面左而立,两旁二仙子各乘一鹿,再旁左右各有一马,相向而奔,上空各有一鸟皆向左飞,再旁有二朱雀衔鱼,另有如意云纹点缀其间。左竖框长120厘米,宽30厘米,右竖框长122厘米,宽33厘米,为人首蛇身鼠爪伏羲女娲图。画面上云尾,鱼尾,朱雀嘴、腿,鹿犄角、嘴、尾、蹄,皆作浅浮雕处理,羊须、马鬃及牙床、舌、齿,分高低层次处理,特别是左右两鸟的嘴、颈立体感很强,翅用浮雕手法作远近虚实处理,右爪两趾交错处,后者为前者避让。刻工精细,构图巧妙,不可多得。现藏绥德县博物馆。 车骑出行图绥德县苏家圪凹出土。长152厘米,宽35厘米。图在门楣上。上刻一辆轺车(驾一马的轻车)、一辆容车(盖施帷帐的妇女用小车)及三个持弓箭的骑吏与两个侍童。为一对官吏夫妇乘车出行的图景。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主客欢聚图 绥德县园子沟出土。长161厘米,宽42厘米。石上刻着两间相连的二层楼阁,阁内为主客欢聚的情景。二楼阁下各为一室,二室各有二人。右二人相间而坐,中置案,案上似置六筹,正作“六博”之戏;左二人相向且互相靠近,似对语寒喧。楼阁外有车马侍从。二楼阁之间竖一高竿,上作瓦顶,顶下悬挂腊制禽兽,似在夸耀富有。此图生活气息浓厚,真实地再现了东汉时期当地的社会风情。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