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延安清凉山石窟 又称万佛洞,在延安市区之北。第一号窟宽17米,高6.7米,深14米。窟中央有基坛,高1.43米,长11米,宽5米。坛四角各有屏柱一根,上承窟顶。坛上原立三尊佛像,上方窟顶凿有藻井三个。周围四壁及屏柱上雕满神态各异的大小佛像,号称万尊。门洞两壁及石窟东西两壁都凿有较大的佛龛,内刻佛、菩萨像。东屏柱正面雕释迦牟尼涅磐的故事,有弟子围棺哀泣的场面。还雕有十五级浮图。从题记上看,石窟主要工程建于宋元丰元年(1078)以前。但窟中又见有隋唐风格的艺术形象。因此推断,此窟可能开凿于隋唐,盛于北宋、金、元、明等各代都有续修。 延安万佛洞平面图
东邻为二号窟,宽5.9米,高4.6米,深4.6米。像凿于东、西、北三壁。正面北壁为释迦牟尼佛与迦叶、阿难二弟子立像。左壁为骑青狮的文殊菩萨像,右壁为骑白象的普贤菩萨像,两壁靠近洞口处,还有威风凛凛的韦陀、增长天王像。十六尊姿态不同的罗汉更是栩栩如生。此窟亦为宋代雕凿。 前窟左上方为三号窟,称弥勒洞,建于明代。宽6.7米,高4.8米,深9米。正中莲台上,仰坐着高1.8米、体态肥胖、袒胸露腹、喜形于色的“皆大欢喜”弥勒佛。上方窟顶有藻井一个。周围石壁雕满大小佛像。 四号窟亦在二号窟上方。窟内石壁浮雕山崖、行云、亭台楼阁及水浪等景致。景中有佛、菩萨、罗汉及供养人生活雕像,在陕西石窟中较为少见。三、四号窟应为明代开凿。 黄龙圣寿寺石窟 圣寿寺石窟是宋代佛教寺院圣寿寺所属石窟,位于黄龙县城北35公里的小寺庄东山下,又称小寺庄石窟。石窟高2.6米,宽2.7米,深3.5米。窟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胁侍菩萨、二天王及二供养人像,共九尊。正中坛基上为释加牟尼佛,结跏跌坐于束腰形仰莲须弥座上。佛袒胸,内着僧祗支,针着通肩大衣,双手作法界定印,其背后为高浮雕火焰形背光,背光上雕一佛二弟子,下雕二飞天。佛两侧侍立迦叶、阿难及菩萨、天王、供养人分立坛基下两侧。座前刻有一对护法石狮和一座香炉。窟门外西侧有一座弥勒佛坐像,东壁有一块题刻,字多漫患,但可见“咸平三年”(1000)等字。据此可知,此窟开凿于北宋初期。 子长钟山石窟 又名石宫寺石窟,在子长县城西15公里处。从现存碑记可知最早建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以后各代都有重修。最大的万佛洞建在天然岩石上,宽20米,深14米,高7米。正中为东西长11.5米,南北长5米,高2.5米的基坛。坛上八根方形石柱,上承窟顶,顶凿三个藻井。坛上有三组人物雕像,每组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中间一组释迦牟尼居中盘膝坐莲台上,右臂上屈,左手附膝,身着袈裟。螺髻、大耳,相貌庄严。两旁有文殊、普贤二菩萨和迦叶、阿难二弟子。左右两级中间分别坐着佛的化隽和应身。八根石柱及四壁上雕满大小佛像,有说法、涅磬等内容,有的托腮、侧头、静思,有的佛四周围绕众多悲泣的弟子。窟中人物雕凿结构清楚,比例准确,手法细腻,写实性强烈;对人物的体形、面容、姿态等有许多不同的生动塑造;对人物的心情、性格有细腻、微妙的表现,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万佛洞外,另有一些较小的石窟,其内亦雕造像。窟旁残存的寺院房屋和洞窟中,尚有彩塑、壁画。 黄陵石空寺石窟 又名千佛寺石窟或万佛洞,是宋代佛教寺院石空寺所属石窟,位于黄陵县城西以龙镇双龙峪村。石窟开在半山腰高处,南临沮水,下为广阔的川道。石窟在灰色和绿色砂岩上凿建而成,呈凸字形,座西向东,窟口为方形,宽2.4米,深2.6米,有佛像六十余尊,窟口左右各有佛龛一座。以两圆柱与洞口隔成三间,形成檐廓,上有两层斗拱,柱上刻有“龙坊从事张师谨崇宁元年十月十八日记”十七字。石窟内高5.3米,宽9米,深约12米。中间有一佛龛,高3.38米,宽5.9米,深4.73米,内雕大佛坐像十二尊。中央坐释迦牟尼,两边站立文殊、普贤二菩萨和迦叶、阿难两弟子。佛龛左、右、后三面均雕有佛像。窟顶正中雕有千手千眼观音一尊,采用各种雕刻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窟内东西两壁雕有高2.82米立佛九尊,其中东壁有姿态优美的赤足持碗雕像,后壁有五百罗汉和六百侍从,成一幅气势宏伟的阵容。东南壁雕有佛像二十四尊,东北壁有十六尊。雕像比例准确,刀法流畅,质感强烈,尤其是头、手、足的雕造艺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窟内佛龛前两旁石柱上题刻一曰:“纯首、苑昊、李皋、郎如四人在石容寺殿壁一面造五百罗汉,并部从六百位仕,伏愿皇帝万发。臣左千秋,禄位常在,国泰民安,四恩三有,同成佛果。绍圣三年(1096)九月八日□□州介端镌并文。”一曰:“绍圣三年二月五日清信弟子同人发愿作菩萨一尊,功佛一尊,自舍静财一百贯,省伏祈合家平安,早成佛道者。谨记。镌佛人介端”。另外,还有宋元符三年(1100)题刻与宋政和五年(1115)五言绝句诗题刻以及明成化十五年(1479)和清道光戊子年(1828)补修寺字的记事碑。这些题刻说明石空寺石窟建于宋绍圣三年前后,明清两代进行过增修。 黄陵石空寺平面图
米脂万佛洞石窟 米脂万佛洞亦称万福洞,位于县城北8公里的无定河右岸崖上。悬崖的横面上,分布着高低和大小不等的12个洞窟。正中洞窟为正殿,名曰“伽兰护法殿”,即所谓万佛洞。此洞窟呈四方形,直进式,高约5米,进深和宽各约10米。窟为平顶,中间有两个上下和洞窟相连的四方石柱。石柱正面与南北两面均有浮雕佛像。其中南柱有横向排列的俘雕佛像49排、648尊,北柱有49排,628尊。洞窟内的北壁有横向排列的浮雕佛像18排,每排有佛像147尊,计有佛像2646尊,南壁有横向排列的浮雕佛像19排,每排有佛像150尊,计有佛像2850尊。窟内的正壁,有横间排列的浮雕佛像12排,每排120尊,计有佛像1440尊。正壁佛像大者高0.15—0.20米,身宽0.06—0.07米,小者高0.07—01.米,身宽0.05米。窟里部的莲花座上雕有一佛二菩萨,其中佛像高1.6米,肩宽0.8米,腰阔0.9米。洞窟顶部里边为藻井图案,周边有盘坐佛像90尊,藻井中间绕莲花瓣有佛像13尊。洞窟顶部靠洞口为八卦浮雕,并饰有龙、凤、虎、鹿等兽及花卉图案。正殿内存石碑53座,内有“明万历乙未岁(1595)绥德”、“万历乙亥岁(1599)仲春望“及“钦差兵部武举署都指挥同知宫炉”等字样。据考察,一般认为此窟是宋至明代时造作。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