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砖塔西南约30米处原有法诲石塔一座,方形,10层,通高2.65米,底层每边长0.71米。塔身每层四面各有两组一佛四弟子造像,共有造像404尊。塔檐下有斗栱、柱子装饰。据《陕西金石志·卷二十四》中《法诲石塔碑记》载:石塔为金明昌四年(1193)所建,1981年搬迁到耀县药王山。 净明寺塔 俗称东塔,位于汉中市东关原净明寺内,今汉中市东关小学所在地。塔为四方形,密檐式实心结构,通高15米,现存11层,塔身底层每边长4.15米,门向东,现已封堵。塔檐结构,先自壁面叠涩一层,上施菱角牙子一层,再上叠涩砖四至五层,合砌成为塔檐。塔身从第二层至第十一层的四面正中各有一券门形小龛,内放青砖一块。在券门形小龛两侧,各有一亭形小方塔,共有80个。塔刹用砖砌成圆形。 1953年5月,陕西省文管会派员负责对净明寺进行加固维修,同年6月21日完工。维修时,在净明寺塔顶发现压角铁狮子一对,狮身镌有:“庆元四年洋州城西李子昭谨舍”字样。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 开明寺塔 位于洋县县城内广场正中,南宋早期修建,为13层,四方形密檐式结构,高22米。塔基有须弥座一层,塔身外部用白石灰粉刷再涂土红色,一层北面正中设券门,正南有一假券门。塔内为方形小室,每边长1.5米。第2层至13层,四面正中各有一券门小龛,两侧各有一亭式方形小塔,共计94个。每面券门小龛内原放石雕佛像,今已不存。塔檐用砖叠涩与反叠涩出檐,两角起翘。塔顶用砖叠涩收顶,塔刹用青砖砌筑成圆球体。塔檐四角,今仅存第7层至第13层的风铃。清康熙年间和1953年曾对塔基和塔体进行加固维修。 二郎庙 位于丹凤县西约12公里的棣花乡农科村,建于金大安三年(1211),虽历代五次修葺,但其原建筑风格犹存。 二郎庙周围有台阶,宽1.1米,高约1米,正南有台阶三层,庙厅三间,中间宽4米,两开间宽约1米,进深约7米。檐柱高约3米。顶为歇山转角式,全覆琉璃瓦,脊长5米有鸱吻,高约1米。二郎庙是商洛地区现存时代最早的建筑物,旁边有清咸丰年间修建、结构形剌相同的关帝庙一座。 1982年—1985年陕西省文物局拨款10多万元对二郎庙落架维修。 药王山庙宇 位于耀县城东的药王山上,主要有“北洞”和“南庵”两组建筑。“北洞”建筑中的静应宫始建于唐代,清代重建,另有金、元两代建的殿堂等;南庵药王庙建于明代。清代顺治至康熙年间及后代均有葺。 入药王山,经三道石碑坊,一道木碑坊至通元桥,为跨涧石拱桥。过桥又一石坊至“一天门”,门前立“仁术仙迹”石碑坊,两侧树一对高10余米的铁幡杆,前侧有黑虎殿、灵官殿夹道相对。再上即至建在高约10米的石砌台基上的药王庙。庙南北宽24米,东西长57米。院中央为大殿,座北向南,殿前院中为献亭,东为碑亭,周环配殿、厢房。庙院东西两侧另有若干小院,东有东道院,西出“西玄门”向北有北道院,紫气宫,吕祖庙等。 由通元桥向东南经石碑坊登升仙台即达静应宫。现存建筑有七间殿、戏台、魁星楼以及金、元时期修建的小殿等。 金代殿面阔、进深均为三间,有前廊,构架为前后搭牵对四椽用四柱,前檐廊柱上用通长“大额”,外檐斗栱为五铺作双下昂,里转出双杪,令栱与耍头相交上承撩檐枋,耍头后尾斜置于金柱上,压在下平枋下;补间铺作用一朵。后檐无半斗栱,梁栿用料随弯就势。 “元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间,构架也为前后搭牵对加椽栿用四柱。四椽栿上用驼峰,太平梁上立蜀柱,两边用叉手;补间铺作用一朵,明间出45°斜昂。1982年至1984年陕西省文物局拨款五万多元,维修加固了金代和元代大殿。 良马寺 位于洋县湑水乡庞家店,创建于元中统二年(1261),清咸丰元年(1851)、同治十三年(1874)曾两次重修。 良马寺建筑大部分倾圯,现仅存大殿一座,高约12米,前檐面阔三间,后檐面阔五间,宽约18米,进深三间,约15米。前金柱,当心间成二柱,单檐歇山顶,收山大近半间,屋脊兽吻高大。双层假昂、斗栱尾起挑斡抵下平枋下,前檐次间有大窗二孔,明间有木棂门六页。良马寺大殿是汉中地区仅存的元代建筑之一,人民政府曾于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两次拨款维修。 九郎庙 位于韩城市老城内东北,今仅存大殿一座,建于元至大(1308)年间。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六架椽,单檐歇山顶,心间面阔3.8米,次间3.2米,梢间2.9米,通面阔16米,通进深约9米。殿身前后两排金柱,抵六椽栿下,下升高至平枋。檐柱高4.5米,径约0.45米有显著“侧脚”、“生起”。外檐斗栱,柱头为五铺作双下昂,令拱与耍头相交上承撩檐枋,里转五铺作出双杪,耍头后尾砍作头,压在六椽栿下;无补间铺作。梁架为彻上明造,于前、后檐柱上施通檐六椽栿,上置驼峰,架四椽栿,再架平梁,上立蜀柱、叉手,安丁华抹颏拱以承脊。 普照寺 位于韩城市东北12公里的昝村,现存大殿,东、西厢房和大殿前两座砖作碑楼。大殿梁架结构采用彻上明造,梁栿多用大圆木,各椽下俱用单材攀间,平梁上立蜀柱,脊的两侧施叉手固定。各椽架间距不尽相同。屋面坡度平缓。1957年在普照寺大殿内西首西檐下发现墨书题记一行:“维大元国奉元路韩城……”,韩城两字以下字迹磨损,辨认不清。根据题记和大殿的木结构建筑作法,以及殿内泥塑、彩绘等判断为元代建筑。 普照寺大殿内有泥塑彩绘如来佛。结跏趺坐在仰覆莲须弥座上,两侧有彩绘泥塑阿难、“迦叶站立像。如来佛左右两侧还有结跏趺坐在仰覆莲瓣须弥座上的文殊、普贤菩萨塑像。这五尊彩绘泥塑像,威严庄重,设色古朴,是元代泰定五年(1328)所塑。在如来佛像顶部,有彩绘天花板,内容有人物、花绘、鱼、虫、虎等。1980年至1983年,陕西省文物局拨专款,翻修了大殿屋面,加固维修了泥塑、围墙、排水设施等。 禹王殿 原址位于韩城市昝村镇,元顺帝元统三年(1335)建,1980年迁建至芝川镇司马坡。 禹王殿前檐为三间,后檐为五间,通面阔为15.2米,通进深四架椽为8.1米,单檐悬山顶。梁架结构采用“大额式”构架作法,前檐4柱,后檐6柱,前后檐柱不对称,在檐柱上使用“大额”来取代阑额和普柏枋。大额平均高64厘米,宽48厘米,梁架用五榀,使得梁架缝位的间数为四间。梁架为彻上明造,通檐四椽栿上置驼峰以承平梁,蜀柱上安丁华抹颏拱并用叉手。 前檐斗栱为五铺作出双昂,使令拱与耍头相交,上置替木承撩檐枋,里转为五铺作出双杪。后檐斗栱为四铺作出单昂,令拱也与耍头相交,上置替木承撩檐枋。里转为四铺作出单杪。昂下均刻作华头子,耍头后尾均砍成头,压在梁栿下。补间不用斗栱。 智果寺 位于洋县谢村乡智果中学内,始建于唐仪凤年间(676—679),宋、元两朝曾重修,明万历十四年(1586)除重修原寺庙外,又曾建藏经楼一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