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兴国寺万凤塔 位于洛川县鄜城村南兴国寺这遗址内,俗称“鄜城塔”,建于北宋早期,是一座八棱十三层仿木结构楼阁式空心砖塔。塔身通高30米。塔体底层壁厚2.82米,每边长3.1米,门向南,高2.2米,宽0.85米,门额刻“万额刻”三个浮雕大字。塔身第五层八个面均有券门洞;第四层的正南、北、东、西四个面各有券门洞一个,第二、三、六层的正南、北各有券门洞一个,第七层的正东、西面各有一券门洞,第八层以上各面均无券门。塔身第二层各面均为三开间,用砖砌出隐柱,柱间有阑额,正南和正北面的三开间,中间一间辟券门,门两侧各有一直条格假窗。第三、四层和第六层券门龛内放置有石佛像和天王像,头已残。塔顶以砖叠涩收分,塔刹无存。塔檐下用两青砖砌出平枋,每面的平枋上有五辅作出双抄的斗栱,再以青砖作出圆檐杊,瓦等。塔用手印条砖和黄泥白灰加糯米汁砌筑而成。 柏山寺塔 位于富县直罗镇柏山上,北宋早期修建,为仿木楼阁式结构。塔平面呈八边形,底层每边长3.7米,共11层,现存高度为43.3。塔身均用青砖磨沿对缝,以黄泥白灰加糯米汁砌筑而成,每层檐下以两层青砖砌出平枋,上有五铺作出双沿的斗栱。每层塔檐上均有座栏杆。塔身东西南北。四面,均为三开间,正中一间辟券门洞,有的券门洞还用砖雕出格棂假门,而两侧各有一砖雕横格条假窗塔身的东、西、南、北、东北每层每面虽为三开间,但只在正中一间,作出横条格窗。塔不知毁于何时。1982年,在柏山寺塔身第三层券门洞龛内,先后发现伏虎、降龙罗汉等十尊宋时期的石罗汉和天王造像。 报本寺塔 位于武功县旧县城的西北隅,北宋初年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曾加固,包砌了一层塔身和塔檐。塔平面呈八边形,七层,为仿木楼阁式结构,通高38.94米。塔身底层较高,每边长4.65米,正南、西、北各有一假门,塔檐下部,有砖作的平枋,8个角有垂莲柱,平枋上面斗栱一朵,8个转角斗拱,用砖作出菱角牙子两层,逐层叠涩出檐。第二层塔身以上各层塔檐下均有一朵一斗三升的补间斗栱,八个角用砖砌出隐柱,柱头上有一朵一斗三升的转角斗栱,然后用13层砖叠涩与反叠涩出檐塔门向东,宽1.6,高2.77米。二层塔身正南、北面各有一券门洞,正东、西各有一假门洞;三层塔身的正南、北为假门洞,正东、西面为券门洞;四、五、六、七层的券门洞依次错开。塔刹不知毁于何时。塔身的隐柱、券门、斗拱等均涂有红土色,各层每面均用白灰粉刷。塔内原有木楼梯,今已不存。
由于年久失修,塔已向东北倾斜3°36'。塔顶偏离垂直中心线2.41米。 1987年6月初,在报本寺塔下地宫内发现北宋彩绘石椁、银椁、金棺、舍利子、铜镜、白瓷净水瓶、包银宝函、葫芦形琉璃瓶、彩绘仰覆莲石座以及北宋货币等文物。 太平寺塔 位于岐山县县城西端原太平寺旧址内,今岐山县城关中学院内,宋代元祐三年(1088)修建,为八角九层仿木楼阁结构,通高28米。塔门向南,塔身一至七各层塔檐均为五铺作出两跳斗栱,八层塔檐均为单跳斗栱,九层塔檐则用砖叠涩出檐。塔身的二、三、四、五、六、七层各层每面均用砖砌出隐柱,柱头有平枋,把每面分为三开间。在二、四层的正东、西面正中间辟有券门洞,门洞两侧间各用砖作出横格方形假窗;北面则作假门与假窗。在三、五、六层正东、西面的正中间则为竖形假门,两侧各间为横格假窗;在第三、第五层的正南、北面的正中间辟有券门洞各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