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秦郑国渠 始凿于秦王政元年(前246),由韩国水利专家郑国负责开凿,故名郑国渠。渠首尾全长300公里,沿荆塬由三原县境东入本境,绕断塬西北,至汉太上皇陵,东横绝石川河,并纳其水东出境,于富平卤泊滩至蒲城南东注洛水。 汉白公渠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在郑国渠上流南岸凿6条支渠,解决了郑国渠傍高仰之田的灌溉。后赵中大夫白公在郑国渠上穿渠,引泾水,西起泾阳谷口,尾入栎阳(今武屯),全长200公里,灌田4500余顷,名曰“白渠”。白渠由谷口东流至泾阳石桥分为南北两大干渠,北者名北白渠,沿郑国渠古道东流,经云阳、鲁桥、任家湾、仁和入本境,绕断原村东至太上皇陵北,跨经沮水至康桥北与郑渠故道分流,由康桥东流,经关山南东入渭河。在境内灌溉振兴、阎良、新兴、康桥、关山以南的大片土地。南白渠分为三支,其中上白渠,由三原县城东流,经大程东入本境,经阎良村南,房村北东注于石川河,灌溉北屯、武屯田地。白渠自汉到清初,使用1800多年。建国后,人民政府引泾工程大体仍沿白渠故道挖凿。 宋寇公渠 北宋宰相寇准奏议引石川河上游赵氏河水修渠,由富平淡村沿荆山北麓、石川河南岸绕断塬入区境,向南经西广合、良村、渠湾、折向西南,流经川心注入清河,灌溉栎阳以北农田。清乾隆《临潼县志》载:“石川河渠为寇公渠,自富平绕断塬而南,盖莱公堰漆沮以灌田者也。”此渠沿用至明清。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