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雁塔区境古建筑遗址,主要为隋、唐时期,已经发现的有祭坛5处,城门5处,人工湖风景区2处,夹城1处。 【唐天坛】 唐天坛遗址位于唐长安外廓城明德门外道东一公里处,今长延堡村东,陕西师范大学南侧,1957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名胜古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代信奉“天圆地方”学说,坛为圆形,又称圜丘,为封建帝王祭天之用。唐在隋天坛旧址重建,坛底部直径54米,共4层,每层高1.5~2.3米不等,每层有台道十二阶。自上而下,顶层面径20米,设昊天上帝之神座;三层径29米,设黄、青、赤、白、黑五方天帝与日、月七个神座;二层径40米,设北辰、北斗、天一、太一、紫微五星及以下官五十五星座;一层径54米,设二十八宿及以下官一百三十五星座。外壝(坛外低矮围墙)设众星三百六十座。按唐制规定每年正月上辛、孟夏和冬至,皇帝率文武官员在此祭天。新皇帝登基也要来此祭祀。 唐以后,长安城失去国都地位,至北宋后渐成废墟,成为土丘。1980年雁塔区文物普查测量遗址,残存土丘纵横各50米,高8米。保护范围以土丘为中心,周围半径100米。 【唐黄帝坛】 唐黄帝坛位于唐长安城南安化门外,今长延堡街道沙乎沱村西北,黄帝为古代神话五天帝之一的中央神。坛高1.6米,广13.3米。《旧唐书·礼仪四》载:“季夏土王日,祀黄帝于南郊,帝轩辕配,后土、镇星从祀”。天宝十年(751年)四月,移黄帝坛于京师皇城内。 【唐赤帝坛】 唐赤帝坛位于唐长安城南安化门外,今长延堡街道沙乎沱村西北,与黄帝坛南北相对,为古代神话五方帝之一的南方神。坛高2.3米,广13.3米,《旧唐书·礼仪四》载:“立夏,祀赤帝于南郊,帝神农氏配,祝融、荧惑、三辰、七宿从祀。” 【唐百神坛】 唐百神坛位于唐长安城南启夏门西南一公里,今长延堡街道瓦胡同村北。《旧唐书·礼仪四》载:“季冬寅日,腊祭百神于南郊。” 【唐雩坛】 唐雩坛位于唐长安城南启夏门道左,今陕西师范大学东门30米处,为求雨之坛。《旧唐书·礼仪四》载:“孟夏之月,龙星见,雩五方上帝于雩坛,五帝配于上,五官从祀于下。牲用双色犊十,笾豆以下,如郊祭之数。”《旧唐书·肃宗纪》载:乾元二年(759年)四月癸亥,“以久旱徒市,雩祈雨。” 【唐明德门】 唐明德门为唐长安外廓城南正门,位于唐长安城延祥坊与安义坊之间,北对皇城朱雀门和宫城承天门。建于隋初,唐永徽五年(654年)建城门楼,遗址在今长延堡街道杨家村西南80米处。 1972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工作队对遗址进行发掘,掘面1780平方米。门址地势较高,各门道两壁及路面大部被烧成坚硬的黑红色焦土,有大量木灰和炭块。城门墩上部已毁无存,底部制形清楚,高出路面约1米多。 明德门共有5个门道,平面呈长方形,城门东西长55.5米,南北宽17.5米,方向北偏东1.30度,门道宽各5米,进深18.5米,各门道之间的夯土隔壁厚2.9米,门道两侧有排柱基础坑,每排15个,东西对称,坑方形边长0.65米,深0.4米,各相距0.5米,从坑址情况看壁立排柱为木构“过梁式”建筑。坑底部舖有一层粗沙垫石立柱,各门道中间有一道石门槛,大部破坏无存。东边第一道门残存有长3.7米的石门槛,表面光平,无纹饰,高0.4米,厚0.26米,截面呈长方形。第三门道残存有0.5米长石门槛一段,雕有花纹、鸟兽,兽身已被打坏,仅存尾部。东西两侧门槛有四道车辙沟槽,可两车并行。据历史文献记载:“两端二门为车马行道,中间一道为皇帝郊祀专行”与挖掘情况一致。 出土遗物有砖、瓦,陶、瓷、铁、钢等残片和石印一方。从遗址大量焦土、木灰、炭块情况看,明德门很可能是在唐末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送昭宗去洛阳时烧毁而废弃。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