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石器时期] 1982年雁塔区文物普查时,从弓背崖新石器时期古人类居住遗址处发现完整的石斧、石锛各一件和大量的细泥陶器、绳纹陶器等。从鱼化寨新石器时期和西周古人类居住遗址发掘,出土用具有钵、盆、罐、鬲、尖底瓶、石斧等物,均送交陕西历史博物馆保存。 [秦、汉时期] 雁塔辖区出土的秦汉时期文物有秦杜调兵信物虎符、铁制农具、陶制品和古钱币等。 【秦错金卧虎】 卧虎为秦代铜器。1958年在今雁塔区等驾坡街道史家湾村东浐河岸发现,卧虎高10.8厘米,宽1.3厘米,身长20厘米,重3.1公斤,虎身有错金花纹,虎颈有涂金项圈,卧虎座刻铭文七字:“邓市臣,九斤四两”(邓:地名,即今河南省南阳;臣:监造官)。经考古研究,此器为陕西首次发现,存陕西历史博物馆。 【秦杜虎符】 1983年山门口公社北沈家桥村村民挖土时挖出秦杜调兵信物“虎符”左件,身长9.5厘米,高4.4厘米,厚0.7厘米。虎作走形,昂首,尾端卷曲。背面有槽,颈上有一小孔,虎身有小篆体铭文9行40字:“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才(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殹。”此符左件送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经考证,此符应为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25年)所造。 【汉代铜方炉】 方炉为汉代铜器。1969年在今雁塔区等驾坡街道延兴门村附近发现,炉方形,通高16厘米,长47.5厘米,宽23.75厘米,重9.1公斤,素面无纹饰。炉在上部,四角有短足,底部有条状空隙,为放置炭火之用。底部下套一铜方盘,炉沿刻有纂铭四十二字,上林荣宫,初元二年受;弘农宫铜方……等字样。 从铭文得知:方炉为汉代宫内燃炭取暖用物,炉送陕西考古研究所保存研究。 【陶俑、木器】 197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试掘汉宣帝王皇后陵时,出土裸体男俑一个,身带武器和小五铢钱,另有木车、兵器、漆器、陶器等物多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保存。 【生产、生活用具】 1975年从鱼化寨古人类居住遗址挖掘出西汉铁制农具85件和五角形陶制水道管、拐角水道管多件。1976年夏季曲江人民公社平整土地时,在古杜陵县城址掘出汉代铁铲、博山炉、铜锅、铜炉、铜笼、陶碗、陶罐等用具200多件和铸钱币用的铁制坩锅1个,陶制小贮粮仓6个,均送西北大学作考古研究。1984年从长延堡街道长延堡村挖掘汉代三座无名古墓中出土釉陶小贮粮罐5件,釉陶罐4件,釉陶盆2件,釉陶壶、釉陶鼎、陶甑、铜镜、硅玉环、琀、玉环各1件,铁剑1把,五株钱9枚,“大泉五十”23枚,“小泉直一”26枚。 [唐代] 雁塔辖区出土和存藏的唐代文物较多,有三彩俑、石雕、佛像、经幢等共一百多件。 【佛像、经幢】 196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工作队在发掘青龙寺遗址时,出土唐太和五年(831年)杜文秀立石灯台、石经咒幢各一座。幢八面形,三面刻梵语音译佛顶尊胜陀罗尼咒。鎏金小铜佛一尊,银质小佛一尊,石刻小塔一座六面形,上部刻仿木结构塔顶,下部有莲花宝座。另有莲花纹和兽面纹瓦当、三彩陶佛残块、石刻经幢残片等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保存。 【石雕、器具】 1972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工作队在对明德门遗址发掘时,于第三门道内出土残存石狮一尊,石龟一个。北侧清出陶瓷水缸一个、石印一方及陶、瓷、铁用具多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保存。 【三彩俑】 1956年曲江乡羊头镇村在唐李爽墓出土唐三彩陶俑多件。 1970年鱼化寨公社英发寨村出土唐三彩仕女头俑1件,高10.5厘米,周长21.3厘米。面庞丰腴圆润,施朱粉,髻右堕,情态自然,雍容华贵。 1980年秋新安建材厂基建挖土时,从张楚贤墓出土镇土兽1件,唐三彩武士俑2件,男俑3件,风帽男侍俑17件,风帽骑马俑12件,幞头男俑12件,骑马俑7件,武官俑1件。 同时,从唐崔弦墓出土博鬓抛鬟女侍俑1件。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