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石碑主要存于雁塔区境各寺庙内,共一百余通,著名石碑有存于大慈恩寺内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碑和历代雁塔题名碑,其余为存于各寺庙内的记事碑。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 存于大雁塔一层南门外龛内。唐永徽四年( 653年)十月立。碑由首、身、座三部分组成,碑高约3.13米,首为浮雕垂首蟠螭形,圭形额,隶书碑名,碑文上部及碑座刻有浮雕佛像,天人乐舞等,碑两阴线刻蔓草,座长方形。碑文高约1.63米,宽约1.03米,楷书,文21行,行42字,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碑文内容是唐太宗为玄奘法师翻译佛经所作的“总序”,对玄奘不畏艰险,去西域取经精神作了高度评价,将所译的佛经誉为“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碑】 存于大雁塔一层南门外龛内,唐永徽四年(653年)十二月立。碑高约3.13米,由首、身、座三部分组成,碑文尺寸大小、图案与“圣教序”碑同。碑文楷书,唐高宗李治为太子时撰文,褚遂良书。碑文是李治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为其父太宗所作“总序”的赞述,详细记述了高僧玄奘的生平,赞扬了玄奘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取经、译经精神,对佛教倍加推崇。 【唐不空和尚碑】 不空和尚碑全称“唐大兴善寺大辩正广智三藏国师之碑”。唐建中二年(781年)立,严郢撰文,徐浩书写,高3.62米,宽0.99米,文23行,行48字,楷书。碑文记述西域高僧不空和尚在大兴善寺传播佛教密宗的业绩,对研究当时密宗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碑原立于大兴善寺内,北宋时移入碑林存放。 【清重修慈恩寺碑】 存于大慈恩寺东侧拱形小门墙上,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立,高1.36米,宽0.57米,圆首,长方形,身首一体,圭形额,素面无纹,以阴线勾边,楷体书“皇清”二字,碑文记述大慈恩寺重修经过。 【清重修雁塔题名碑】 存于大雁塔脚下雁塔题名碑处墙上,高0.6米,宽0.7米,长方形,周围阴线勾边,碑面落款处有印章两方。碑文记述唐以来雁塔题名盛况及重修题名碑经过。 【清重修兴善寺碑】 存于大兴善寺大院东边,清康熙四十五年( 1706年)立,高4米,宽1.02米,碑头刻有二龙戏珠,下有龟座。鄂海撰文,平安纳书,黄明篆刻。碑文记述兴善寺兴衰经过及重修过程,是研究大兴善寺建立、发展史的重要碑石。 【清重修大兴善寺来源碑】 存于大兴善寺观音殿前东侧,清康熙二年(1663年)立。高2.7米,宽0.94米,上半圆形,下设龟座,易庵和尚撰文并书。内容记述隋、唐初建大兴善寺起源及盛况和历代修建情况。 【清大兴善寺法派碑】 存于大兴善寺观音殿前西侧,清咸丰元年(1851)立。高2.66米,宽0.89米,上半圆形,下龟座。了信撰文,武珍书,圆仁篆刻。内容丙僧人了信和尚记述大兴善寺和尚按祖定禅师演出20字传袭经过,因20字已完,与诸同宗商酌,提出以海祖永慈禅师衍出的112字为续,公告众僧。 【清康有为题字石刻】 存于大兴善寺廊檐南墙上。石长1.37米,宽0.55米,题文:“应无所住”。落款处有图章两枚,一为篆刻“康有为”三字,一为“维新百日、出亡十四年,三周大地,游遍四州,经三十一国,行四万里。” 【清重兴庄严寺碑】 存于庄严寺内,高2.4米,宽0.87米,立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僧明英撰文,长安县知事冯景夏书,碑文内容记述大护法恩宪鄂太老爷及其夫人修庄严寺山门正殿,塑诸佛、筑墙垣的经过。 【清重建庄严寺斋田免役碑】存于庄严寺内,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立,高2米,宽1米。记载庄严寺斋田范围及后人捐地亩数,免役量及办法。杜询、近陵甫撰文,汤慎德、徇庵甫书。对研究清代斋田免役有参考价值。 【清黑番投诚图石刻】 存于大慈恩寺大雄宝殿北门东侧墙上,长0.85米,宽0.4米,以浅浮雕刻书,上部有“黑番投诚图”五字。内容绘刻黑番投诚场面,受降者穿清军服饰。另有城楼、文武百官、乐队等风景人物。 【清红苗归化图石刻】 存于大慈恩寺大雄宝殿北门西侧墙上,长2.4米,宽0.86米,以减地法和阴线刻相结合。内容绘刻有山间盘道和清钦差官员出行仪仗,红苗跪拜受降场面。人物有骑马、步行,鼓乐迎接等形象,碑残为数块。 【清红苗归化二十韵碑】 存于大慈恩寺西院,长1.17米,宽0.61米,横置,无首无座,素面无纹。楷书诗10首55行,记述红苗归化经过。 【明、清慈恩寺题名碑】 存于大慈恩寺内共73通,其中明代30通,清代43通,记述明、清两代乡试中考人名录和游人述怀。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