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楼]
钟楼
楼处西安城内中心,位于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会处。初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在今西大街广济街口。万历十年(1582)陕西巡抚龚懋贤主持,咸宁、长安两县负责,将钟楼移于现址。从此,钟楼岿然立于通城门四衢交会点,形成了西安城以钟楼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向外辐射的基本城市格局。钟楼西北角悬挂的大铁钟,为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所铸,重达13600斤。昔时每晨击钟向居民报时,故称钟楼。旧时,此楼在城市安全防务中兼具指挥中枢功能,战时与东西南北四城楼遥相呼应,起着了望、联络、指挥的作用。钟楼通高36米,下为正方形基座。基座各边长35.5米,高8.6米,用青砖砌成,占地1377.4平方米。四面各有高宽均为6米的券洞通道,在基座中心券梁交成十字形。北边券洞外筑有梯形双边对称的登基砖砌阶道。楼身为正方形木质结构,重檐复屋,四角攒顶,屋檐翘起,边长21.39米。四面五开间,周以回廊,连明廊共七间。外为三层重檐,每屋均施斗拱。里为二层楼,均用朱红柱子、朱红门窗。楼内东南角有木梯可盘旋而上。藻井为180余种不同内容的民间花卉图案。在一、二层楼的门扇上,根据中国古代典故轶闻,浮雕有8组64幅木刻画。画面排列是:(一)一层北门(自西向东):虬髯客、木兰从军、文姬归汉、吹箫引凤、红叶题诗、班昭读书、博浪沙椎秦、唱筹量沙。(二)一层东门(自北向南):长生殿盟誓、连环计、黠鼠夜扰、挂角读书、卞庄刺虎、嫦娥奔月、东坡题壁、李白邀月。(三)一层南门(自东向西):文王访贤、伯牙鼓琴、画龙点睛、斩蛇起兵、伯乐相马、柳毅传书、舜耕历山、圯桥授书。(四)一层西门(自南向北):枕戈待旦、李陵兵困、由基射猿、龙友颂鸡、黄耳传书、孙期牧豚、陶侃运砖、冯谖弹铗。(五)二层北门(自西向东),为“八仙醉酒”:依次为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曹国舅、铁拐李、蓝采和、韩湘子、何仙姑。(六)二层东门(自北向南):单刀赴会、击鼓金山、岳母刺字、孟母三迁、子路负米、画荻教子、温娇绝裙、闻鸡起舞。(七)二层南门(自东向西),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依次仍为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曹国舅、铁拐李、蓝采和、韩湘子、何仙姑。(八)二层西门(自南向北):羲之换鹅、卫懿好鹤、茂叔爱莲、灞桥折柳、踏雪寻梅、陶潜爱菊、访隐不遇、孤山放鹤。雕镂极其精美。在四角攒尖的顶上,覆以碧绿色的琉璃瓦。顶端竖以高达5米的大圆顶,里为木心,外贴铜皮,再箔敷一层黄金,金光闪闪,灿烂辉煌。整个建筑古朴、典雅、庄重,是一座具有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和民族形式的古代建筑。 建国后,1953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对钟楼进行调查研究,制定施工方案,进行全面整修。完成了填塞基座防空洞,楼基包了青砖,换配了梁柱,油漆彩绘,宝顶贴金和安装了避雷针等项工程。后于1958年、1983年,对钟楼屋面、宝顶等,进行了两次全面整修,使这座古老的建筑焕然一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附一:钟楼东迁歌并序刻石 西安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原址在西大街广济街口。万历十年(1582)陕西巡抚龚懋贤主持东迁于城市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会处。万历十年正月初七,龚懋贤作此歌与序以记其事,并刻书于碑。碑刻高约40厘米,宽约360厘米。文由序言、歌词、作者签署和附记四部分组成。前三部分为作者手书,文从右至左横排竖写;附记系他人所作,镌刻龚书之后。刻石现嵌于钟楼一层西墙北首。文云: 西安钟楼,故在城西隅,徙而东,自予始。楼维筑基外,一无改创,故不废县官而工易就。无何,予告去,不及观其成。漫歌手书,付咸、长二令,备撰记者采焉。歌曰: 羌兹楼兮谁厥诒?来东方兮应昌期,挹终南兮云为低,凭清渭兮衔朝曦。呜“景阳”兮万籁齐,章木德兮奠四隅,千百亿祀兮钟讲话结束时用语簴不移。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