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书院] 位于西安市大南门内东侧书院门街中段路北西安师范学校处,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十月。书院中建讲堂六楹,题匾名“允执堂“。讲堂左右各为屋四楹,皆南向若翼;东西建有生徒宿舍号房各六楹。堂前有方塘半亩,竖亭于中,砌石为桥。堂后有假山一座,三峰耸翠,宛然一小华岳。大门本南开,后改于西巷。明万历四十年(1612),增建“斯道中天阁”,至此,书院已粗具规模。清康熙三年(1664),对书院进行整修,扩大了院基,大门移为南向,外建石牌坊,上书额曰“关中书院”。大门一楹,内凿活水池,形若半璧,其上架桥。东设东廨,为讲学名公寓所;西设西圃。池北竖小坊,匾额为“绍往开来”。再北设二门、三门各三楹,中建“精一堂”、左右胁堂等建筑,东西列有号房各50间。 书院现基本保持清代原貌,主建筑为面阔五间的“允执堂”,由两座硬山和一座歇山顶建筑勾连搭而成,后檐加歇山抱厦,平面呈“凸”字形。书院其他建筑大都为硬山顶。 1991年改建书院门为古文化街时对大门进行了扩建。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上门遗址] 碑林区南大街南端为隋唐皇城南墙的安上门遗址,门址大部分被明西安城南门覆压。经1957~1962年探查,钻探出门址北侧的南北向大街路面街宽94米,两侧有3米宽的排水沟。推测为安上门大街遗址。 [朱雀门遗址] 碑林区朱雀门东约50米为隋唐皇城正南门遗址,南对朱雀大街。经1957~1962年多次探查,门址被明西安城墙覆压,大部分已被破坏。仅于门址东端南侧钻探出40余米长、数米宽一段路面,上有烧土及砖、瓦堆积。推测为朱雀大街遗址。 [东市遗址] 碑林区友谊东路中段路北为唐长安城东市商业区遗址,隋称“都会市”。经1962年探查,东市址平面呈方形,南北长1000余米,东西宽924米,约占唐时二坊之地。周有版筑夯土墙,墙基宽6~8米。市内有南北向和东西向街道各两条,将市内划分为9个区,街宽近30米。市东北隅发现池址一处,东西径180余米,南北径约160米,池深6米。池岸夯筑,其东南有一径70米的小池与之相连。池底出土“开元通宝”钱币及砖瓦、瓷片等。当为东市的“放生池”遗址。 [西明寺遗址] 碑林区白庙西村南侧为唐代长安城名刹之一的西明寺所在地。西明寺始建于高宗显庆元年(656),有院落10余座,房舍4000余间。高僧道宣、玄奘及印僧善无畏等,曾先后驻寺讲经、著书。1985、1992年两次发掘近万平方米。1985年发掘寺院东部前院7000平方米,揭露佛殿,东、西、南3个回廊,庭院、水道渗井、院墙、道路及石灯等遗址。佛殿基址位于前院中间偏北,平面长方形,长50.34米,宽32.15米,高出当时地面0.9~1.29米。台基四周残存包壁砖和散水,台基南侧两个踏步。出土莲花砖、绳纹砖、青掍瓦、琉璃瓦、莲纹瓦当、兽面瓦当、鸱尾、鎏金铜佛像、石佛像、陶佛像、碑刻残块、石茶碾、瓷碗、瓷柱子、陶砚、玻璃鱼饰及“乾元重宝”、“开元通宝”钱币等。其中石茶碾上刻有“西明寺石茶碾”等字。 [温国寺遗址] 碑林区太白路1号处,西北大学西南角,1982年暴露唐代温国寺院砖砌渗井两口,井距3米,井口距地表1.2米,分别深1.8米、2米,井口直径0.85米、0.8米。井内出土白瓷碗、陶盆、陶盘等,瓷碗、陶盆上书有“众分”、“触”等佛教名词;井旁出土泥佛像、蒜头瓶等。寺址面积不详。据史载,该寺建于隋,名实际寺,唐景龙元年(707)改名温国寺,大中六年(852)改为崇圣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