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易俗社剧场】 位于西一路272号,隶属西安易俗社,是国家现存较早的剧场,民国元年(1912年),陕西修史局总纂李桐轩、孙仁玉二人发起组建易俗社,民国6年(1917年)6月,易俗社购得武庙街“宜春园”,作为演出场所。同年10月,装置了西安最早的旋转舞台。砖木结构、镜框式舞台,台口椭圆,有一尺高的木栏杆装饰、卷棚盖顶。场内除设条凳座位外,两侧留有站票位。站票位上方设左右观剧楼,楼下木柱支撑,可容纳观众千余人。宜春园从此改名“易俗社”,陕西督军陈树藩题书社名。该社老一代秦腔艺术工作者在此借群众喜爱的戏曲形式,宣传民主思想,进行通俗教育,启迪民智,为我国新文化运动做出了积极贡献。民国13年(1924年),鲁迅先生来西安讲学,6次在此观看演出,并捐银洋50元、亲题“古调独弹”匾额相赠。1983年12月列为市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路军驻陕办事处旧址】 位于西安市七贤庄。民国25年(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出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新形势。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动员全国人民一致抗日,在西安七贤庄一号设立了“红军联络处”。民国26年(1937年)7月,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同年9月,“红军联络处”改名“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驻陕办事处”(简称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叶剑英、博古、吴玉章等,曾在这里居住并指导过工作。办事处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为延安输送进步青年、采购转运军事物资。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内战,民国35年(1946年),办事处被迫撤回延安。建国后1959年,在此建成“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开设了陈列室,陈列有当年的文件、证章、电台、刊物、烈士手稿、照片等革命文物。1988年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楼】 亦名新城大楼,位于新城大院(省人民政府大院)南北中轴线北部中央的高台之上。民国11年(1922年),陕西督军冯玉祥所建,建筑面积625平方米,为督军署办公和会议场所。因其外墙以黄色涂之,故称黄楼。黄楼是一幢具有中西结合特色的建筑,造型庄重雄伟。其内部中央是能容纳百余人的长方形会议厅,有小型舞台,可作会议讲坛、文艺表演、电影放映之用。会议厅的四角分别连通四间小厢房。其外观,现为黄色墙壁、灰色屋顶、朱红门窗。周围回廊曲折环绕,32根圆柱支撑屋顶。 民国25年(1936年)12月西安事变时,张学良、杨虎城以黄楼为策划和发动促蒋抗日的指挥中枢。12月,蒋介石在临潼被扣后,曾住在这里。中共代表周恩来与蒋介石代表宋子文多次在这里谈判,达成联合抗日协议,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创造条件。1982年2月,国务院把黄楼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事变总指挥部】 位于省人民政府院内。坐北向南,是一座殿式平房,东西长21.6米,南北宽13.6米,四周有排柱32根,柱间有护栏。西安事变时杨虎城与张学良将军曾在此策划指挥。1982年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京招待所】 位于解放路与西四路交叉处的西北角。系一座“人”字形平面小楼,中间主楼三层,两旁楼房各两层。西安事变时蒋介石的随员陈诚、卫立煌等十余人被扣押在此。1982年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革命亭】 民国15年(1926年)春,北伐战争前夕,军阀刘镇华率部围困西安,伤亡、饿死军民5万余人。围解后,国民联军驻陕总部于民国16年(1927年)2月7日在红城(今新城)北门外营造两大墓穴,分别安葬围城期间无人收殓的2743具死难军民的尸骨。25日,在墓地对面广场(今市体育场)举行追悼大会。冯玉祥、于右任、杨虎城等率领军民负土成冢,立碑纪念。在两冢之间建造一座高15米的楼阁式三层八角飞檐攒尖三滴水仿古建筑,命名“革命亭”。在革命亭东西南北中建筑五座烈士祠,并将周围150亩空地开辟为革命公园。革命亭现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