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林光宫 秦二世胡亥所建之离宫,纵广各五里。宫成,二世曾游于此,避暑、游乐,亦“作角抵戏之观”。其宫至汉依存。汉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曾先后行于林光宫。 汉甘泉宫 汉武帝刘彻建元元年(前140)始,于秦林光宫侧扩广增建。甘泉宫为此建筑群之总称,亦系秦、汉云阳县治之所在。甘泉宫,是依地而名。云阳宫,是以县所谓。甘泉宫周长19里120步,其规模浩大,气势恢宏。楼观相属,邸舍百间,秦林光宫被括于内。宫内以益延寿观、通天台和迎风宫为最。通天台高达30余丈,雕饰华丽。秋高气爽之季,站在台上,极目远眺,长安宫阙隐约可辨。宫周围的附属建筑星罗棋布,有宫十二,即高光宫、长定宫、竹宫、洪崖宫、弩阹宫、通天宫、师得宫、寿宫、北宫、增城宫、棠梨宫、走狗宫等;台十一,如候神台、望仙台、望风台、腾光台(余不详);观有储胥观,石关观、封峦观、鹊观、旁皇观、高华观、相思观、温德观、仙人观、天梯观、瑶台观;且有五帝坛、群神坛、紫坛等。这些宫、观、台、坛建筑,多数近在中心建筑区之内,个别远在今县境之外。甘泉宫,以其宏伟的建筑、盛大的宫廷活动而享誉天下,历代诗赋名家多有赞誉,汉王褒《云阳宫记》、文学家扬雄的《甘泉赋》皆极为溢美,流芳后世。(详见《文物志》) 秦王殿 即姚苌宫。位于今安子哇乡东湾村三里处箭杆山上。晋太元九年、建元二十一年(384),前秦苻坚部将姚苌背反苻坚起兵此地,自立为王,国号秦(史称后秦),秦王殿始盖于此。姚苌(330~393年),字景茂,羌族首统姚戈仲子,十六国时期后秦的建立者,曾经率众降于前秦苻坚,封扬武将军。383年,秦王苻坚在淝水(今安徽西北部)被晋军打败。384年,姚苌率羌人在渭北牧地起兵,即于此建殿,称万年秦王,年号白雀,后秦即从此始。次年,苌俘苻坚及家属于五将山(岐山境),执坚归新平(今彬县),后不久缢坚于新平佛寺中。箭杆山,东南临近沟壑,北、西山岭蜿蜒,秦王殿殿基建于南北狭长台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今出土文纹瓦当和方格纹砖尤多。 佛图塔 即佛塔,始建于唐,位于县城南门内东侧(今县轻工机械厂内),为七级砖塔。明崇祯中,知县赵之琴重修,邑人罗大作记,刻石砌其旁,至清渐圮。1952年拆毁,仅留石幢2尊。一尊刻于唐大中五年(851),上刊《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另一尊凿刻于唐大顺二年(891),上有前幢后文,另有《静难军梨园镇新修禅院建尊胜经幢铭记》。 东岳庙 位于县城北2里高岗上(今龙屋村塬)。唐称寿峰山,以唐大中五年(公元851)所建寿峰寺而名。宋代建有崔府君祠。金大定中,改建为东岳庙,时称寿峰山为泰(一为岱)山,故东岳庙又称泰山庙、岱岳庙。至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知县万廷树捐俸重修献殿3间,正殿3间,寝殿3间,东西廊房16间。东岳庙门有“南天门”之称,时古柏苍翠。“淳化八景”之一的“天门古柏”所赞即此,至建国前夕拆除。今存《东岳天齐仁圣帝碑》及《重修岱岳庙记》碑。《金石萃编》卷156有录。 城隍庙 位于县城北街之西(今淳化中学内),始建于明初。嘉靖三年(1524)在后隙地建学,移庙于前。隆庆初,本县封郎中罗中夫集众重修。明万历八年(1580)、三十六年(1608)、四十二年(1614)和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先后重修或增修。建有飨殿、寝殿、正殿、廓房及东楼等。至民国30年(1941)间,庙宇大多毁圮。本县人罗廷绣所撰《重修城隍庙碑记》、张灿垣所撰《重修城隍庙记》、罗廷坤所撰《淳化县增修城隍庙记》皆存。1954年,淳化中学扩建,余迹尽除,仅存鼓楼1幢,楼为方形,通高5米余,每面阔3.4米,面下为门,其上有窗,均已改样;四角有柱,下有础柱头置转角斗拱一朵,补间亦有斗拱,均为斗口翘式。至1986年7月,淳化中学二次扩建时拆毁。 关帝庙 原址今县医院内,始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本县人贾克忠等所修。崇祯十五年(1642)重修,山东司郎中杨国柱碑记。后三义殿为万历三十五年(1608)增建,本县人郗应芳碑记。崇祯年间重修,知县扬泰贞碑记。清乾隆十八年(1753),把总朱富荣重修。1953年前后拆毁。1986年10月,出土发现重修庙记残碑首一段,系清光绪三年(1877)镌刻。 文昌阁 位于县城东南角,因山为台而立。明万历年间,知县欧阳煖以山城形胜巽位(八卦之方位),卑逊(低),创建文昌阁,有碑记,僕地文断灭莫辨。清顺治十二年(1655)知县张邦佐重修。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