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家洞 在斑鸠关西2公里处。崖上有数处天然石洞,后乡人据势建为崖堡,其外仅留窗孔,另辟路至山顶。民国年间为乡人避乱之所。今遗址犹存,其下有权洄公路经过。 观音碥洞 “县西南进任河一百二十五里,悬崖高覆如八卦森列,天成石龙,俯首滴水,下生石瓶盛之,不竭不溢。中有大洞可容数十人,佛舍设焉,中奉大士。右有崖,上有石钟,叩之能鸣。又右则石崖迤逦百余丈,若屏风然。任河出其下,清澈出鉴。三石峰当其前,突出江心。下有狮子崖,真奇观也。”(民国《紫阳县志·地理志》)其址在鱼溪河口东北,庙宇及狮子崖3石峰今俱无存,紫渔公路从崖下部越过。 猴洞 一在紫溪河峡口内,高数丈,明洞。洞内石笋、石钟乳林立,各种怪石莫可名状。昔为猴类群居之处,今猴已绝迹,石钟乳、石笋亦多遭破坏,亟待保护;一在权河上游笕池河东岸悬崖上,洞口二重,间为天窗。洞深29米,高30米,内有石笋。内侧为绝壁,上部又有一洞,泉水涌出,而洞内无存,俱由裂缝渗漏至山下。 天坑 在会仙坪,即混人坪。山头有2坑:一名干天坑,为漏斗状,口部直径8米,颈部2米,下与大南河相连,深达数百米,时有白汽逸出,至坑沿可听见底部水流声;一名水天坑,与干天坑相距2公里,深约2米,直径约3米,四围绿荫覆盖,水不溢不泄,腐烂物甚多,奇臭。据传此2坑皆能投石唤雨,经考察盛夏有此情形,为高山地区独特自然景观。 旋孔洞 在盘厢河上游螺旋坪山顶东侧。有2洞:一为大旋孔洞,洞口高20米,内壁为泥质页岩,洞深莫测;一为小旋孔洞,距大洞400米,洞口高12米,民国年间曾有乡人攀绳下洞,见洞内有石阶3级。1978年又有数青年以7架木梯连接下洞探察, 测得洞深25米,底部为砂石堆积,有小卵石,及两根古木。据传此洞亦有投石唤雨奇观。 雪窝洞 亦在黄草梁峭壁间,洞椭圆形,四壁光滑,周围为荒榛,深莫测,冷风袭人,终年积雪不融。 白崖洞 “县南进汝河十五里,悬崖峭壁,竹木丛茂,上下二洞。距五丈许。洞中垂石乳滴水,石笋承之,形若雌雄。相顾四旁,石纹如鳞甲,莫可名状。相传宋时有全真修炼仙去。”(民国《紫阳县志·地理志》)其洞现属前河乡境,洞内石钟乳多被毁。 白水洞 在八道河上游白崖寨下,距河岸高约120米,壁陡如削。从洞口流出碗口粗一股泉水,呈白练状挂于崖上,洞因之得名。洞深约5公里,外大里小。洞口宽5米、高10米。内有3道石门。民国年间,八道河流域盛产鸦片,每当棒客、土匪到时,当地居民常进洞避难,有时多至100余人。 洞湾 亦称硝洞湾,在白河口。有2洞。下洞为大泉,水量充足,洞口今已坍塌。上洞深达数十公里,外大内小,间有3道狭门,中有一岔洞。洞内石壁有人、马纹。民国年间,当地土豪贺兰泉等曾在洞内存放财宝,后被王三春部搜去银、铜币300余公斤。此洞多蝙蝠,其粪便积满洞内。附近农民常进洞担肥。1958年,当地政府曾组织人力将洞内蝙蝠粪便运出制作土硝。 ①此处所列诸景,其中数景名称已失,今无考。 ②疑权河上游,即今硝洞。洞口高4.7米,宽7.7米,现存主洞长63米,宽6米。洞口30米段为坍塌物堆积,上行70米进入主洞大厅,长33米、宽18米、高约12米。有侧洞5,各深约15~25米不等。形状各异,或象牛鼻,或象扇子,或曲折通山顶。最深处有一蝙蝠洞,在石壁之上,距底约8米,蝙蝠成群。大厅中有一水潭,直径约3米,系洞顶滴水所积。石壁缝隙间有岩浆出露。大厅总面积528平方米,平坦。洞外为密林,路极狭险。1950年,匪首曾泽安曾据此洞叛乱,后被剿灭。部队进瀹将主洞内一石门堵塞,现不通。当地传说其洞情形如旧志所记凝硝洞。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