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洞 “县南岸,真人张平叔面壁处。明永乐间有田夫关继开者入其中,遇大蛇当道而止,自是洞门遂塞。明分守少参王公文翰遇真人于京邸①,语公云:茅庵在紫阳瓮儿山,公行当镇守金州。命下,果然。公抵紫阳谒祭,洞口有白气矗天,此隆庆戊辰岁也。至万历癸巳,有河南羽士钟太鸾追觅真人故迹至紫阳,募工凿洞,仅丈余,获铜鼎古砚,皆非人间物。乾隆时,张志超春闱北上,遇真人于河南旅舍。到任后复遇真人于神峰山,因即洞前为建阁焉。” (民国《紫阳县志·地理志》) 据考,明清之前此处即有人工建筑。洞前石壁上有宋元丰年间石刻,旧志有元人杨奂《紫阳阁》诗。至民国年间,洞外亭阁及清时石刻均完好,唯洞已填塞。紫阳解放后,亭阁倾倒,洞侧石壁亦因修建渡口公路而坍塌过半,已危及洞口。石刻被毁殆尽,仅在崖顶遗诗刻一段,没入土中。现亟待保护。 佛爷洞 在洞河镇西侧崖际。外侧为滨河石径,里侧有清泉古洞,洞宽约4米,系人工凿成。洞内原有佛象1尊,高1米,旁立2金刚,今已不存。洞旁为清泉,水由崖内渗出,以石栏盛之。洞上崖端有古树数株,将崖际石径覆盖。有古诗云:明月照古井,倒树垂浓荫。人间几沧桑,古佛犹未醒。 药王洞 “在安家河,岩石壁,曲径幽深。”(民国《紫阳县志·地理志》)洞内有药王神象,洞外山头建药王庙,今殿宇尚存。 凝硝洞 “以洞产硝而名之也。县西南一百四十里,绕溪河上游②,悬崖万仞,下有洞,阔丈余。土人间束炬往探,洞内石门高低广狭各异。仰视则悬石参差如 欲坠然。入十数里有男女履痕:男赤脚长尺余,五指印泥一一可辨,女足双钩不盈三寸。又前,回环曲折,约二十里许,抵一大涧,水声潺潺,寒气侵入肌骨。涧上支板为桥,往探者惧怖,皆临涧而返。后因修志,采访者欲探其奇,抵涧边见大人迹似方涉水过者,心骇甚,亦亟返焉。惜乎!桃源不远,而渔人竟无敢问津也。”(引文同前) 硝洞 在川陕边界黄草梁大白岩东侧峭壁上。内多硝石,洞外有石梯及石孔,需结绳攀登。清代曾为白莲教起义军占据,现洞口已不易寻。 空洞山 亦作风洞山,在五林乡与安康县交界处。“其峰孤峭插天,洞口风声不息,有泉一泓。……“明时窦崇真曾面壁此山羽化仙去。”“山之南北麓相距径数十里,各有洞。相传昔时有持炬循北麓入探者,曲折数里,怪石林立,难以名状,阴森袭人。鼓勇再进,遇老姥阻之而返。惟所携猎犬数只五日后始由南麓穿出,毛尽脱,嗣是无敢入者。……里民窒其洞,琢石狮以镇之。”(道光《紫阳县志·地理志》) 风洞 有2处:一在宝狮乡天井村境内,洞高1米,宽0.4米。洞口呈三角形,洞深莫测,四时有风,冬暖夏凉;一在铁佛寺龙池河中游大滑塌带上,高宽都不及1米,内为碎石堆积,间有孔隙,疑与滑塌带上流谷地通。夏,冷风袭人,入伏结冰;冬,暖风融融,内生小草。当地农户常视伏冰多寡以预测收成,冰愈厚则年成愈好。近因修建公路,洞口被砂石覆盖,然路人暑天过此仍觉其凉。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