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昆明池遗址 位于斗门镇东南。据清嘉庆《长安县志》卷十四引王森文在斗门镇北所见残碑记载昆明池地界“北极沣镐村,南极石匣,东极圆柳坡(即今常家坡),西极斗门”,面积约10平方公里。 昆明池开凿于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用以操练水师,供长安城用水,供皇室游幸,又是关中大运河漕渠的主要水源。 唐代几次疏浚昆明池,并把沣水引入池中,基本保持汉时风貌。约到唐文宗大和年间(827~835年),因向昆明池输水的石垯堰堵塞,池水逐渐干涸,变为大片农田。60年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胡谦盈勘察后,在《汉昆明池及其有关遗存踏察记》(1980年《考古与文物》创刊号)中,把昆明池分为汉昆明池和唐昆明池,并认为“唐昆明池的范围比汉昆明池要大一些”,“(唐)昆明池遗址今日从地面上仍然清晰可辨。遗址是一片面积约10多平方公里的洼地,地势比周围岸边低2~4米以上,池的南缘就是细柳原的北侧,即今石匣口村,东界在孟家寨、万村,西界在张村、马营寨、白家庄之东,北界在上泉北村和南沣镐村之间的土堤南侧”。汉代昆明池“北缘在今常家庄之南,东缘在孟家寨、万村之西,南缘在细柳原北侧,即今石匣口村,西界在张家村和马营寨之东。池的面积约十平方公里”。他勘察中还发现昆明台和豫章观遗址,在万村西北约一公里处;白杨观遗址,在孟家寨东南;细柳观遗址,在石匣口村西约100米处;宣曲宫遗址,在沣河西岸,今客省庄一带;织女、牛郎二石雕的位置,今石婆庙内是男像,即“牛郎”,石爷庙内是女像,即“织女”。这和古代文献记载:牛郎在东,织女在西,是吻合的。 子午道遗址 位于县南子午峪,因子午谷而得名。“子,北方也,午,南方也,言通南北道相当,故谓之子午耳,今京城直南山有谷通梁汉道者,名子午谷”(《汉书·王莽传》颜师古注)。宋敏求《长安志》载:“子午谷长六百六十里,北口曰子,在府南百里,南口曰午,在汉中府洋县东一百六十里。此汉、魏旧道也。” 《史记·高祖本纪》曰:楚汉相争时,刘邦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以示项羽无东意”。这段话说明子午道的开通,应不晚于秦末、汉初。 东汉永平二年至四年(59~61年)开辟褒斜道后,子午道逐渐废弃。至永初元年至二年(107~108年),褒斜道屡遭破坏,复开子午道。延光四年(125年),以子午道险阻,又废,复修褒斜道。《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子午道有新旧两道,两汉、三国、晋代循旧道,南北朝时又辟新道。“旧道在金州安康县界,梁将军王神念以旧道,缘山避水,桥梁百数,多有毁坏,分别开乾路,更名子午道。”汉代子午道南端出口在汉阴县西境。南北朝以后,子午道偏西,移至今西安市南至宁陕县境。 子午道上的主要关隘有:子午关、石羊关、姜子关、腰岭关、马岭关、五郎关、饶凤关、黄金戍、铁城等。子午关和石羊关是秦岭北坡子午道上的两处重要关隘,两关相距13公里。石羊关最险,凿于狭隘陡峻的悬崖上。今子午道北段长安县境内的喂子坪、黑沟口、红崖子、千佛崖等处,原栈道遗址仍可辨认,大约在250米长的地段内,尚有部分残存石桩和150多个桩孔,加之子午道依山傍水,缘谷而行,奇山异水,叠连不绝,又有净业寺、丰德寺等名胜古迹,自然风光十分优美。 1987年,王子今、周苏平先生曾对子午道进行了调查,所写《子午道秦岭北段栈道遗迹调查简报》(1987年《文博》第4期)载:“子午峪在长安县子午镇西南,调查循山峪行至西衙门口,共发现三处栈道遗迹,第一地点在拐儿崖北50米,石壁上可见台阶三级,侧面有明显的刻痕一道。第二地点在拐儿壁,有栈道遗迹跨越山溪,河南岸崖上凿有五级台阶,台阶长62~74厘米,宽20厘米,圆孔直径23厘米,其中一方孔有残留石桩,河北岸崖上有二级台阶,最下级台阶一侧有一方孔。第三地点距第二地点75米,可见圆形底子5个,直径12~18.5厘米,深13厘米,有阶二级,阶长约82厘米,加上与两侧柱洞之距离,可知路面原宽度在1米以上。”这是子午道秦岭北面长安县境内现存的遗迹。 翠微宫遗址 位于太和峪,其前身为唐武德八年(625年)四月初所建的太和宫,贞观十年(636年)废。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四月,李世民为避暑而建,由将作大匠阎立德主修,五月即成,命名为翠微宫。其宫笼山为苑,气势浩大,太宗在建玉华宫诏令中说道:“近因群下之志,南营翠微,本绝丹青之工,才假林泉之势,峰居隘乎蛟睫,山径险乎焦原”,描述了建造翠微宫的状况。正门北开,名云霞门。朝殿名翠微殿。寝殿名含风殿,旁有太子别宫。正门西开,名金华门。内殿名喜安殿,与翠微宫连延500多米。此宫建成后,进士张昌龄为其作了《翠微宫颂》,深得李世民赞赏。此后,李世民每年都到此避暑,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四月,病逝于此宫的含风殿(见《旧唐书·太宗本纪》)。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废翠微宫为翠微寺,宋太平兴国年间更名永庆寺(见本志《名寺古刹》章),此后日渐湮没。 宫殿建筑遗址,据1984~1987年李健超、魏光、赵荣调查,位于滦镇皇峪村山间一块平台上,群众称为下营、中营、上营,平台南北长1公里,东西约0.5公里。下营附近1公里范围内,田间地头尚留有大量唐代残砖碎瓦,有莲花纹方砖、素面方砖、粗绳纹条砖、素面条砖、莲花纹瓦当等,这些砖瓦与唐大明宫出土的砖瓦极相似,当系初唐遗物。此外,还有蹲狮两尊,风格浑厚,颇似唐代雕刻,有明秦藩王宾竹道人朱诚泳《登翠微》诗残碑一块,诗云:“翠微深处翠微宫,避暑当(年)说太宗”等,更证明此处乃唐翠微宫遗址。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