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内现存隋唐砖塔9座,明清建筑物3座。圣寿寺塔、杜顺和尚塔、清凉国师塔、善导和尚塔等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玄奘法师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节 隋唐砖塔 圣寿寺塔 位于南五台塔寺沟,是一座楼阁式砖塔,共7级,高26米,平面呈方形,塔底边长7.5米。在塔的一、三、五、七层南北两面和二、四、六层的东西两面,各开有拱形门洞。塔身磨砖对缝,仿木结构,每层各3间,皆有柱、枋及栏额等。每层叠涩出檐;檐下饰有两层菱角牙子。塔顶有7个圆环形铁质相轮,顶端呈八角形,塔内原有楼梯可以攀登,现楼板已毁。此塔是我省建筑时间较早的砖塔之一,建筑风格与兴教寺玄奘塔极相似,最晚是唐初所建,传为隋代砖塔。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旁有近代高僧印光法师的影堂石塔,塔额是近代大书法家于右任书写。 玄奘法师塔 又名“兴教寺塔”,位于杜曲镇少陵原畔唐兴教寺“慈恩塔院”内,初建于唐总章二年(669年)。塔身通体以青砖砌筑,作四角锥体,高23米,共5级,平面呈正方形,底层边长各5米,塔面作木结构,用砖砌作扁柱、栏额及斗拱,均分作3间。塔檐叠涩砌出,檐下均饰两层菱角牙子,第二层以上实砌,不能攀登。其造型庄重稳固,装饰简洁明快,是我国现存最古的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之一,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塔底层北壁镶有唐开成四年(839年)刻的《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铭文记述了玄奘的生平事迹,刘轲撰文,僧建初书丹,塔底层南面有拱形券洞,内有玄奘的泥塑像。券洞门楣“兴教”二字为唐肃宗李亨题。此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圆测和窥基舍利塔 位于玄奘法师塔两侧,左为圆测塔,右为窥基塔,形制、结构、大小相同,高约7米,两塔均建于唐开成四年(839年),塔内分别塑造二人的泥像。 杜顺和尚塔 亦名“华严寺塔”,位于韦曲镇东唐华严寺遗址内,为华严宗初祖杜顺和尚的灵骨塔,呈方形角锥体,共7级,高约11米,平面呈方形,为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每层叠涩出檐,檐下均砌两层菱角牙子,塔身壁面用砖砌成扁柱,栏额、斗拱、昂等,每层均作辅间,每三层嵌有“无姤净光宝塔”刻石,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凉国师塔 位于韦曲镇东华严寺遗址内,与杜顺和尚塔东西对峙,是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的灵骨塔。清凉国师名澄观,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享年102岁。清凉国师塔平面呈六角形,为七级六面砖塔,高约7米,塔上嵌有“大唐清凉国师妙觉之塔”刻石。因塔临少陵原畔,雨水冲刷,有倒塌之势。县文物部门于1986年拆迁时在4、3、2各层塔心发现有鎏金铜佛像、千佛碑和佛经等。在塔基下又发现作风迥异,雕刻精美的两层砖塔,高约6米。据记载,元至元九年(1272年)曾重建清凉国师塔。但从出土的铜佛像与佛经看,都是清初遗物。由此说明,现在地上5级砖塔,应是在清乾隆年间少陵原崩塌时所毁元代妙觉塔基础上重建的。拆迁中发现的地下两层风格不同的塔,当是元代重修的残塔,在残塔下还发现塔心内室藏有石函1个,内装有高11厘米的白玉瓶1个,瓶内装舍利,铜佛像1尊,高13厘米,均系唐代遗物。在清凉国师塔侧,有清雍正年间加封澄观为“妙正真乘禅师”时立的碑石1座。该塔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善导和尚塔 又名香积寺塔,位于韦曲镇西南香积寺内,是唐代净土宗祖师善导和尚的纪念塔。建于唐神龙二年(706年),其弟子怀恽在此建塔立寺,以资纪念。此塔当时不仅用于佛事,而且还“扪星撰雾,或俟日裁规”,用作观星测雾、量日定时。建成之时,李治曾赐舍利千余粒及百宝蟠花。武则天和他的儿子李显也来此瞻仰(见《唐怀恽碑》)。塔平面呈正方形,四角锥体,原为13级,现存11级,高33米,底层每边长9.5米,塔身以青砖砌筑,第一层特高,第二层以上逐层递减。每层叠涩出檐,外轮廓线非常明晰,形成重檐密阁的效果,檐下均饰以两层菱角牙子。每层四壁正中,均辟券门,塔身壁面作仿木结构,用砖砌成扁柱、栏额、斗拱,每面均为3间,左右两面的扁柱之间用赭红色绘成直棂窗形,仍清晰可见。底层南面券门上有砖雕门额,上刻“湼槃盛事”四字,系清乾隆年间添置,塔内原有木梯可以攀登。香积寺属密檐式砖塔,但塔角方直,不像小雁塔那样圆和,而类似兴教寺玄奘塔。壁面作仿木构造,所以它具有楼阁式砖塔的一些特点,其建筑形式独具一格。此塔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