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唐饮宴图 1987年,韦曲镇北原南里王村唐墓出土,因未发现墓志,所以墓主人身份不明。从出土文物以及货币观察,应属唐开元、天宝时期的墓葬。饮宴图出土于墓室东壁北侧,完整清晰,中间置以长方形低案,案上摆满了各种食物,餐具有杯、碟、筷子和羽觞等酒具。菜肴能辨认的只有肘子。案前有个方座,上面放着1个莲花形羹盆,盆内放1把曲柄勺。低案两侧及后面各摆有1个红面连榻,每榻上坐二位男子,为饮宴者。这些人的服饰大致相同,均戴黑色幞头,着圆领或翻领长袍。年长者蓄八字髭。除两边第一人和右侧第三人,一腿盘坐于榻上,一腿着地外,其余均盘坐于榻上。饮宴者神态动作各异,或举杯祝酒,或左顾右盼,或击掌叫好,或大口咀嚼,或侧耳聆听,场面热烈,形象生动。两边各有1名梳羊角髻的侍童,双手端盘,上有酒杯,正在为宴席上酒。 饮宴图右侧,有男女观宴者5人,动作形态各异,前面为一男子,头戴黑色圆帽,身着黄袍,瘦骨嶙峋,满面乏容,身体弯曲,左手下垂,右手柱一树枝。其后一男子,着短衫长裤,留八字髭,头戴檐帽,一手执鞭,似为赶车人。再后为两个头戴风帽的女子,拱手而立,眼盯宴席。最后为一抱小孩的妇女,小孩裸体坐在肩上,使劲将手伸向宴席。女人则回首朝回抱。 饮宴图左侧,有观宴者5人,前者是一位老者,头戴风帽,着乞讨状,再后为一头戴风帽的女子,双手合于胸前似作揖状。最后有两个梳羊角髻的女童,一个正在吃饼类食物,另一个伸手向其讨要。饮宴图的上边为朵朵浮云,形象非常生动,是唐墓中少有的发现,极为珍贵。现存陕西历史博物馆。 人物、树木、花卉屏风画 1985年7月,韦曲镇北原南里王村唐墓出土,共6幅。位于墓内棺床之上,通长3.6米,通高1.62米,屏条之间用红框相隔,框宽约10厘米,每条屏风长1.44米,宽45~50厘米不等。6幅屏风所表现的基本内容为一装饰、形象大致相似的妇女(似为墓主人)及男、女侍者和日常生活场面,如:漫步、抚琴、郊游、赏花、观舞等。每屏风中都有山石、树木、花鸟作背景。由南向北,分别为:女主人梳拨丛髻,穿绿襦黄裙,着翘头屐,散步花草间;女主人着黄襦绿裙,双手拱于胸前,正在散步遨游;女主人着黄襦绿裙,盘坐于凳上,手抱琵琶弹奏,一男子翩翩起舞,树枝上站一小猴凝神下视;女主人着白襦黄裙,坐凳上,手执团扇,执扇扑蝶;女主人着黄襦绿裙,左手执朵花,右手弯于胸前,绕树而行紧随一侍女;女主人身着黄襦绿裙,双手抚琴,徐徐前行,随后为一手执箜篌的男侍者。现存陕西历史博物馆。 五人男女侍者图 出土时间,地点同前,位于墓室北壁棺床下。绘男女侍者5人,面部均有不同程度的残损。第一个为女侍,梳拨丛髻,着短襦长裙,足蹬翘头屐,双手捧一绿色方盒;第二亦为女侍,服饰与第一女侍同,侧立,左手前伸,端荷叶形碗,右手似执一小勺;第三侍者,头戴黑色幞头,着黄色圆领长袍,腰束带,蹬黑靴,双手捧一画轴,此人面部清秀,娥眉小口,体态婀娜,应是女着男装。第四、五人,均为男侍,服饰、姿态略同。五侍者的上空绘有飘浮的祥云及折枝花。现存陕西历史博物馆。 三人男女侍者图 出土地点、时间同上,图内共男女侍者三人。南侧为两男一女,前面的男侍,头戴黑幞头,身着红色圆领长袍,腰束带,足蹬靴,鼻翼宽大,嘴角下撇,面相凶煞,双手拱于胸前,作回首状。中间的侍者,着白靴绿裙,黄色半臂,体态丰雍,衣裾宽大,身体微向前倾,作拱手状。后面的男侍,头戴黑色幞头,身着黄袍,腰束带,足蹬黑靴,蓄八字髭,拱手而立。现存陕西历史博物馆。 舞女图 绘制于唐显庆三年(658年)。1957年,郭杜镇唐常乐府果毅执失奉节(突厥人执失思力之子)墓出土,位于墓室北壁。画一舞女头梳高髻,细眉秀目,唇涂朱红,着袒胸窄袖上衣,下穿花条长裙,披巾搭于双肩上,舞者身段轻盈敏捷,犹如展翅飞翔的锦凤。它对研究唐代舞蹈及绘画艺术均有重要价值。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侍女图 绘制于唐神龙二年(706年)。1958年,南里王村唐韦同(唐中宗韦后之弟)墓出土。位于墓室北壁,画面下部已剥落,仅存上部。画中为一侍女,头梳螺髻,圆脸、细眉、眉如柳叶形,双唇鲜红,脸颊涂淡红色,体态丰满,身穿袒胸衣,披巾搭于双肩,自胸前绕过,一端落于左肩然后下垂,右手轻轻握着胸前的披巾,线条流畅、圆润,衣纹飘逸、自然,颇有质感。从人物造型及绘画风格看,堪称盛唐时期代表作品。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