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西汉织女牛郎雕像 西汉织女、牛郎石雕,一在斗门镇常家庄村西,一在斗门镇棉绒厂内,相距约1.5公里,均雕刻于汉元狩三年(前120年)。据《史记》载:元狩三年“发谪吏穿昆明池”,同时立织女、牛郎像于池之东西岸,以天际的牵牛织女二星象征昆明池的浩瀚。今称斗门镇棉绒厂内的石雕像为“石爷”(即牵牛),高约2.3米,常家庄村西的石雕像为“石婆”(即织女),高约1.9米。究竟孰为牵牛,孰为织女?学术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同意现在的说法,即西为石爷(即牵牛),东为石婆(即织女)。但大多数人认为西为石婆,东为石爷。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这样才符合我国自古男左女右的传统,同时由两石雕的形象也说明这一问题。 这两尊石雕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西汉大型石雕艺术,它比汉武帝茂陵霍去病墓的大型石雕还早3年。二像均系圆雕,线条粗犷,刀法简洁,造形古朴,是研究我国西汉石雕艺术的珍贵资料。 明代线雕汉白玉观音像 高74厘米,宽34.5厘米,厚10厘米,画面为观音大士像,头部有光环,直径20厘米,身下为莲花座和水波纹,像左旁置一圈足钵,钵内置净水瓶,瓶内插杨柳枝,观音像衣褶线条流畅。下部有铭文一段,文曰:“予起家佐郿,于斯六年矣。辛酉春,日本僧愚中见访,以予平昔爱画,遂写观音大士像见惠。其文理简古,妙像慈严,实西北之绝笔也。盖其道出甬东,有得其真焉。故君子不泯人之善,因刻于石,置诸古刹,以永其传云。时洪武壬戌春二月下澣(浣)。天台马仁安识。”像右题款为:“榑(扶)桑释愚中作。”下有图章两方,一为“梵慧”,一为“雪庵”。 此线雕观音大士像,1963年出土于申店法幢寺遗址。现保存在县文物管理处。从画面文字得知此像是日本僧人愚中,僧号梵慧,号雪庵,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日本宏和元年),赠予中国地方官马仁安的一件礼品。马仁安是浙江天台人,当时在陕西眉县任职,爱好书画,因与日僧往来,日僧愚中作画相赠。马仁安于洪武壬戌春二月,即洪武十五年(1382年)刻石置于古刹。这是一件说明中日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宝贵文物。 青华山石刻卧佛 位于滦镇青华山大顶,这里是一处佛教活动时间较早的地区。据《古刹提要》载:“青华山上有寺名卧佛。创自唐代,相传道山律师在此传戒。”又《陕西佛寺考略》载:“有木构大殿五间五层,最下层就山石刻成卧佛像,长五丈余,二层为佛经堂,三层为五方佛,四层为观音、文殊五大菩萨,五层有佛像十余尊。所有大殿上下共二十五间,东西配房二十八间,合计五十三间。”碑记已失。每年六月十五日有古会,香客炉以千计。“文化大革命”中,殿宇全毁,仅留大殿基础上石室一座,横列四个石门,门就山刻凿,室深1.5米,有石卧佛一躯,头东足西,卧于室内,身长11.6米,宽2.3米,侧卧,右臂回曲,手掌平伸,枕于头下,左臂自然平伸,放于左侧身上,佛像前有正方石柱两根,就山石刻凿,上书“道光元年本然禅师创”九字。未说明本然禅师创建的是石柱、石室、亦或石卧佛。因之,石佛的雕刻年代有待进一步研究。石卧佛保存基本完好。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秦藩王墓石雕群 少陵原、凤栖原、高望原分布明初至明末秦藩王14座墓葬。据初步调查,现有愍王朱樉、隐王尚炳、康王志、惠王公锡、简王诚泳、宣王怀埢、世子敬珍等7座墓的陵园内保存有大型石雕82件,若将埋于土中和散布在其他地方的计算在内则更多。这些石刻有:华表(亦名望柱)、麒麟、石虎、石羊、石马、石人、石狮、碑石、墓志等。它系统地反映出明代278年间的石雕艺术风格,对于研究明代石雕艺术史、服饰、礼制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详见本编第二章《墓葬》)。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