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法王塔 隋唐仙游寺遗址 在距县城南12公里的黑水峪内黑水河畔,面积约3万平方米,隋开皇十八年(599)建,名仙游宫。隋仁寿元年(601),宫内建塔,安葬佛舍利于塔下,易宫为寺,塔称法王塔,亦称仙游寺塔,为国内少有的隋代砖塔,密檐式结构,塔基局部的砖已脱落。塔顶颓废,7级方形,高约31米,塔基周长33米。唐元和元年(806),周至县尉白居易与进士陈鸿,隐士王质夫游仙游寺,话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时,质夫说:“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也,试为歌之,如何?”白居易遂在此写就名诗《长恨歌》,世代传诵。毛泽东主席爱诵《长恨歌》,曾手抄《长恨歌》(未终篇),今已刻碑竖于仙游寺。另有贺敬之、茹桂等人书写的《长恨歌》诗碑。 唐代 瑞光寺塔(俗名八云塔) 位于二曲镇镇丰村,平面正方形,11层,密檐式砖塔。建于唐景龙二年(708),高35.60米,边长9米,底层稍高,2层以下递减;底层北面为券拱门,余3面为假券门,2层以下每层1面有拱券门,南北交错,逐层递减,底层每面隐作补间斗拱2朵,4角另隐作转角斗拱各1朵,2~5层每间补间,转角处砖砌栏柱,上加施栌斗。塔内原有木制楼梯,已毁。 大秦寺塔 位于楼观镇塔峪村南200米的山麓。唐建中二年(781)建。清同治间有修葺,寺建筑已毁。塔为平面8角7层楼阁式砖塔,通高37.8米,直径10.86米,边长4.5米,每层置砖雕斗拱17朵,葫芦状宝顶,塔内有梯,塔身北偏西斜,倾斜严重。周围可见唐手印砖 (参见《楼观台志·名胜古迹》)。 元代 通仙万寿宫 位于九峰乡南千户村,面积344平方米,元至元十六年(1279)修建前殿和大殿(三清殿)。明、清时有修葺。现存三清殿,面阔5间,进深3间,座北向南,砖结构,歇山顶,施灰筒瓦。檐部有龙头勾头滴水瓦。屋脊有吻兽,梁架为抬梁式7架梁,檐下存部分彩绘神话故事。殿前有残碑1通,年代不详。元延祐七年《阴符经序》经幢1座,朱熹作序,赵复作跋,张道夷书,张道元立。 哑柏东岳庙 位于哑柏镇蒋寨村,面积约1200平方米。据现存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重修东岳庙记》载:建于唐会昌三年(843),元至正元年(1314)扩建,明、清有修葺。自南向北沿中轴线依次排列前殿、东西厢房、后殿。后殿以元明风格为主,前殿与东西厢房为清代风格,为硬山式土木结构,面阔3间,进深2间;后殿为歇山式砖木结构,面阔3间,进深3间,施琉璃瓦,7架梁,4檐下均有斗拱。前檐下有旋子彩绘。 明代 玄帝祠 位于哑柏镇政府北门东,面积115平方米。据祠后明嘉靖三十年(1551)《重建玄帝祠记》碑载:明嘉靖十二年(1534)重修。目前保留明代风格的门楼1座。座南向北,砖木结构,面阔3间,进深2间,前后有廊。重檐歇山顶,屋面边施剪边琉璃瓦。中间为灰板、筒瓦,檐头有勾头滴水,脊有高浮雕花卉鸟兽图案,两端有吻兽,底楼北有斗拱,2层4周均有斗拱。次间各有1块琉璃屏,梁架朽损。 城隍庙前殿 位于二曲镇中街北侧县医院内,面积约250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明嘉靖三十年(1551)重修。清康熙,乾隆年间均有修葺。土木结构,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悬山顶,剪边琉璃瓦,檐部施勾头滴水,抬梁式梁架,前后檐有斗拱,部分拱、昂雕成花草、动物纹样。前檐斗拱为出二跳假重昂,明间正中施龙头斜拱,后檐斗拱为出一跳单昂式。另有残碑2通,其一为清《重修城隍庙记》碑,残半,年款不详,青石质,楷书,记士绅施资重修城隍庙等事。 赵公元帅庙 位于集贤乡赵大村,面积110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明万历九年(1581)重建,清代有修葺。现存后殿,清代风格,南向,木石结构,面阔3间,进深2间,硬山顶,灰布板瓦,抬梁式梁架。檐下枋间有彩绘神话故事。现存明万历九年(1581)《重修玄坛赵公元帅庙》碑1通。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