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战国秦长城遗址 蒲城县旧志载,县东南五十里有秦长城。80年代,发现县城东南20公里处平路庙乡后阿坡村西南洛河北岸的堑夯长城遗址。1982年9月,经历史地理学家、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史念海教授亲临考察,断定为堑洛长城遗址。城墙长324米,宽11米。1992年,中国长城学会会员、秦汉史、长城史专家彭曦教授对秦之堑洛首次系统考察中,又发现钤铒至蔡邓乡烽燧18处、常乐村南长城断续城墙800多米、晋城村堑夯遗址400多米和长城内侧的多处障塞遗址。在这些遗址中,发现大量战国时期的绳纹瓦片、云纹瓦当、生活器皿陶片、陶下水道管、陶水槽残体。残存城墙多为下堑上夯,夯层厚约8~10公分。烽燧有单烽及城上烽。烽现残高4~6米,体积庞大。烽顶多残留20~30平方米的平台,说明建烽之初,烽上均有覆瓦建筑。 魏长城遗址 位于县东永丰镇洛河东岸的坞坭至永丰一带,时断时续。清代陕西省志、同州府志及蒲城县志均有记载。魏长城南起华阴县华山脚下玉泉院西的朝元洞,经大荔、蒲城、白水、澄城、合阳,再经黄龙山南侧,东至韩城黄河西岸城南村,全长约270公里。修筑于魏惠王九年(前361),因系魏国西部边界长城,故又名魏西长城。这些夯土建筑,虽经两千余年风雨剥蚀,仍有部分残迹存留。 郑国渠遗址 东西横贯卤泊滩南。郑国渠系秦王嬴政十年(前237)采纳韩国水利家郑国建议所开凿。首起中山(又名仲山、北仲山,在今泾阳县西北)瓠口,经三原、高陵、富平三县入蒲城原任乡,由孝通、党睦以南经钤铒乡重泉村,从晋城南向东入洛河。70年代,陕西省水利厅对遗址沿线作了初步调查,并在重泉村北入洛河处作了勘探。 重泉遗址 位于今钤铒乡乡政府驻地。遗址范围约1×1公里。1958年修水利从遗址正中而过,所暴露的文化层很明显,大多厚1米。遗址包括水井、夯土、墓葬等,遗物有云纹瓦当、筒瓦、板瓦、空心砖、花砖、秦砖、侈唇鼓腹大型灰陶器残体、灰陶盆口、陶水管等。1963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洛河考察组考证,断定为秦汉时的重泉古城遗址。1971年修排碱工程时,亦发现秦汉陶器残片及井灶遗迹。 晋城遗址 位于钤铒乡晋城村。据《大清一统志》载:“晋城,《长安志》:在蒲城东南五十里。县志旧传为晋公子重耳所筑,或云晋败孟明,建城于此以拒秦。”1992年,长城史专家彭曦教授现场考察,晋城村南之城墙现残存40多米,夯土层无人工制品羼杂物,证明晋城遗址早于秦之重泉遗址,说明此处早为晋地聚邑。 北刘村汉代遗址 位于三合乡北刘村北部,当地人称“双连冢”,曾出土汉瓦当、灰陶罐等文物。1963年经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洛河考察组断定为汉聚邑遗址。 贾曲村汉代遗址位于贾曲村北部,曾出土汉代玉雕水牛(今存陕西省博物馆)、铁剑、陶片等文物。1963年经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洛河考察组断定为汉聚邑遗址。 汉澂邑漕仓遗址 位于今西头乡西头村东洛河右岸二级台地。1992年,秦汉史专家彭曦先生和县志办公室的同志在西头乡洛河沿岸考察秦汉遗址时,发现西头村至韦村之间南北长约3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范围内,地面和深土层有大量春秋战国及秦汉时的陶器残体、云纹瓦当、绳纹瓦片等。其中有一种瓦当图案由“澂邑漕仓”四个篆字组成。彭曦先生初步断定此处为汉代澂邑漕仓遗址。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