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修复 温汤宝塔 民国时期,塔基被人破坏。杨虎城将军于30年代视察洛惠渠工程时,117令并捐资予以修复加固。 南寺唐塔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时,塔身纵裂,顶端两层倒塌。1953年县人民政府报请陕西省文教厅批准,拨款修复。 常乐宝塔 解放前塔基损坏剥落严重。1978年县革委会拨款修复加固。 桥陵、泰陵石雕 解放前桥陵、泰陵石人、石马、石碑多倾倒、残断或埋入土中。1983年以来,省、地、县多次拨专款,逐年扶正、修复、加固底座。1985年2月省政府批准桥陵御道征地884.5亩,并拨征地和其他款项51万元。 北寺宝塔 明盛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塔身受损,塔顶失落。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县知事叶藩筹资补葺塔基。1985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拨款15万元修复。 第三节 考古 蒲城县考古工作始于60年代。30多年来,县文物工作者配合省有关考古专家,沿洛河两岸考察,先后发现古遗址10余处。在对唐代帝王陵墓的考察中,有许多新的发现,特别是发现了早已中断遗失200多年的高力士碑下截,引起考古和史学界极大兴趣。 高力士碑是中唐名碑之一,原立于保南乡山西村西侧高力上墓前(唐玄宗泰陵陪葬墓)。清乾隆学者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载:“右内侍监高力士碑石已中断,失其下截,每行止存二十余字。”金石学家王昶在《金石萃编》卷60中收录有高力士残碑的存文。有关历史书籍及地方志书中均未见记载高力士碑全文。 1963年文物普查工作中,文物工作者陶仲云首先雇人将高力士残碑运回县文化馆收藏,然后找寻下截,以期复原这通名碑。1971年秋,他终于在保南公社山西大队第六生产队的一个土窑中找到了高力士碑下截,但由于碑石背面向外,大部嵌入土中,无法看到字迹,要取出碑石必须挖毁土窑。这在当时条件下难以做到,只好采取保护措施,并及时向县和公社有关领导汇报。县文化馆在年终也向省文管会写了报告。1980年夏,省考古研究所派人来蒲城考察文物,副研究员唐金裕与县唐丘陵学术研究会会员王仲谋、白心莹等去山西大队重点考察高力士碑下截(此时陶仲云已退休),在考察中进一步发现碑首残部及碑座,一一作了绘图登记。县委分管文教工作的副书记王毓华听取汇报后,立即指示县文教局和保南公社党委,设法将残碑挖出运回县文化馆与上截一起保存。1982年,县文化馆重建石刻陈列室,复原了高力士碑。全碑高3.25米(不带底座),宽1.2米,厚0.32米;字30行,每行55字,实有1500余字,字体行书,上截字迹剥落严重,下截字迹清晰。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