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良塔 即寿圣寺塔,位于县城东北16.8公里处的百良中学校园内,建于晚唐,为方形密檐式砖构实心塔,高31.73米,原有十三级,残存十二级。塔体立于堡式墩基之上,雄伟壮观。清康熙二年(1663),为加固塔基而在底层周围加筑护墙,正南有门洞通往座上,洞额题有“慈云洞天”四字。1985年,由省文物局拨款万元维修,使其恢复原貌,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建筑群 位于县城中心偏东南处。文庙古建筑包括原文庙建筑和县学宫建筑两部分,戟门和戟门以外诸建筑已毁。现有大成殿五间,明伦堂五间,尊经阁三间,两斋、两庑、厢房五十四间,占地面积6750平方米,建筑面积2173平方米,是本县现存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其主要建筑大成殿,始建于北宋大观(1107~1110)年间,重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五踩双下昂斗拱,风格古朴厚重。尊经阁,创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立面三层,第一、二层四周有回廊。五踩双下昂斗拱,一、二层有补间。下有明台。整个建筑群高大宏伟,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和文庙建制有重要价值。1957年,省文化厅拨款1.5万元维修尊经阁。1990年,省文物局拨款12万元维修大成殿。文庙建筑群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玄武庙青石殿 位于王村镇南王村西沟岸土埠上,为道教庙宇。始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至万历三十二年(1604)建成,历时二十八载。重檐歇山顶,青石构造,高约10米,殿体方形;面阔、进深各8米;殿外四壁有半圆式浮雕花鸟、人物、飞龙;殿内方形穹窿项,八封垂莲柱藻井。为陕西省唯一较大型青石建筑,对研究明代建筑和石雕艺术有重要价值。1984年省文物局拨款1.7万元对殿下台基进行维修。系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山建筑群 位于坊镇乡灵泉村外南沟土山上,三面环沟,西有一小道通往灵泉村,属佛、道杂处的庙宇。创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回民起义中遭毁。清同治元年(1862)重建,又毁于火。清光绪八年(1882)又重建。现存大殿五间,山门三间,前后厢房十二间,中楼、转角楼、石坊、木坊各一座,左侧道院房九间,碑石两块。除石坊为清道光年间重修外,余皆光绪年间所建。整个建筑形式多样,错落有致,对研究古建筑群体的安排布局有一定价值,系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解庄寺佛殿 位于县西北防虏寨乡解庄村,建筑风格似明以前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出挑一回部作斗拱,大小斗均带,明间蜀柱上有斗拱,瓜柱下有十字合踏,南边六间山门为清代所建。系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帝庙乐楼 位于路井镇北党村学校内,清道光二十年(1840)建。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五踩双下昂斗拱,有补间,系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山寺塔 又名岱堡塔,位于和家庄乡东马村西南罗山寺旧址。寺已毁尽,仅留此塔,系晚唐建筑,为楼阁式空心方形塔,原九级,顶已毁,存八级,残高约30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券门南向,第一级特高,约为第二级三倍。塔体呈仿锤形,无基座,各级券洞有假门。高大庄严,为本县诸塔之冠。系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象寺塔 位于平政乡安阳村东北原大象寺旧址,抗日战争中,寺已毁弃,独留此塔。系宋代建筑,为叠涩密檐式方形空心砖塔,十三级,高约30米,下有长宽各4.8米的方形基座。第一层檐下普柏枋上设有斗拱,仿木结构,悬空出挑,有实用意义,为本县诸塔中仅见。系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金塔 位于县城东南1500米处,今县烈士陵园内。为叠涩密檐式八角形空心砖塔,十三级,高约35米。第一级有北向券门,檐下有斗拱;二、六、十级南北券洞各一;四、八级有东西券洞各一。系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县城槐里(今名文化街)人康守己捐银千两而建,故名“千金塔”。原有题额及碑记,今已散失。系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