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全碑 刻于东汉中平二年(185),碑高2.53米,宽1.23米,文20行约840字,隶书,记载东汉合阳令曹全的世系、政绩及有关历史事件。是全国现存汉碑中素负盛名的碑石之一。此碑明万历初年在合阳故城遗址莘里村出土,移文庙保管,1956年移于西安碑林陈列。 梁山千佛洞 位于梁山东峰西南侧,凿营于金皇统九年(1149)至贞元二年(1154)。洞口南向,面阔8米,进深6.6米,高2.8米。两侧各有一窗。洞内,中有方形石柱两根;正中浅龛内原有塑像,今不存,仅留石莲座;南壁刻《梁山寿圣寺石室铭并序》;其它壁、柱、面共刻佛像864尊。“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将全部像头打掉,无一幸免。本系1957年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降为县级。 蒙汉合文碑 又名御宝圣旨碑,位于县城西街小学内。此碑立于元代延?祐六年(1319),额身相连为一体,通高235厘米,阔100厘米,厚31厘米。下有方座,长140厘米,阔70厘米。额中有“御宝圣旨碑”的阴文线刻圭篆。两边为阴线刻缠枝蔓草纹,宽6厘米。碑文分上下两部分,上为蒙文,下为汉文,载元代诸皇帝关于保护寺院的“圣旨”。这块碑石为研究元代蒙古族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1985年,省文化厅拨款1000元将碑向右前移动数米,增修砖碑楼,并围以花墙。系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刻武士像 系唐代刻石,灰砂石质坐像,头和右臂已残缺,身披甲胄,左拳紧握,贴于膝面,形象威武,残高1.1米。原在黑池镇同定村,1985年迁至县文化馆。系县级重点文物。 西明寺舍利塔记石碑 嵌于孟庄乡赤城学校一教室山墙,中部突起如覆瓦,上边和左右两边刻卷叶纹花边,宽0.6米,高0.53米,文27行,行22字,楷书。沙门德明撰文,记修塔事,末署“宋咸平四年(1001)十月寺主生重英建”。系县级重点文物。 韩山奕应侯祈雨感应碑 为元“至元”六年(1340)所刻。碑首圆形,身茴相连,有龟座,碑身高1.67米,宽0.78米,厚0.34米,碑文楷书,记当年伏旱时秦城村民去梁山韩山奕应侯赵武庙求雨得泽一事。原在独店乡秦城村,1985年迁至文化馆,系县级重点文物。 玄帝庙碑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所刻,竖立于南王村青石殿前,碑高2.72米,厚0.31米。碑首圭篆“玄帝庙记”四字,两边浮雕二龙戏珠,下有方座。原散仆在地,1984年重竖于原址,系县级重点文物。 梁公墓碑 明万历四年(1576)10月,合阳县丞叶华云为其友人梁子简所撰碑记。圆首,身首相连,高1.23米,宽0.66米,厚0.24米;座长0.73米,宽0.58米,高0.35米。正面刻“梁公墓记”楷书四字。原在和家庄乡和家庄小学校内,1985年迁至县文化馆,系县级重点文物。 李向若墓碑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清明节立,距其人殁已94年。碑高2.85米,宽0.85米,厚0.32米。正面书“逸民李向若先生之墓”九个大字,郭传芳题,路一麟书。碑阴刻先生传,同州知府张奎祥题。原立于南顺村西北路边,有碑楼保护。“文化大革命”中拆毁碑楼,碑被砌于涝池底。嗣后,村人重立于村西路边。系县级重点文物。 木罂渡诗碑 原竖于夏阳渡口,今嵌于夏阳村舞台西墙上。清初刻置。横长0.8米,竖高0.38米,上刻《木罂渡》诗一首:“淮阴往事执平云,高帝何尝尽负臣。功就从龙嫌震主,势成履虎欠抽身;松间落叶推同辈,湖上烟波让古人。瞬息弓藏惊幻梦,木罂渡口迄难湮。”诗系邑人雷学谦作并书。县级重点文物。 石刻佛像 唐代刻石,通高0.51米,宽0.21米,厚0.23米,头与背光部分经人修复。正面,一手胸前提衣,一手置膝上,盘坐莲台上;后有背光。莲台下为方座,前面弧形,偏左一龛,内一人跪祷。座前与右侧刻记有“上元二年四月……”字样。县博物馆收藏,系三级文物。 此外,还有唐刻刘智墓志、宋刻雷有终、雷孝逊墓志、宋钦赐戒香寺碑、金刻真洞记碑、明刻商元圣墓碑、宁时镆墓志、清刻项陀墓碑、管大音墓碑、重修学宫碑、福山道观碑、养虚斋铭、党氏始祖祠宇碑等。 金属文物有铁钟两口。一口铸于金大定十四年(1174),原悬于县城钟楼以报时,抗日战争期间作防空报警,1972年迁至县烈士陵园。一口在灵井村,铸年无考。两钟口径均1.7米以上,高2.66米,顶饰八卦图,下饰八耳裙。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