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人化石 (一)“大荔人”头骨化石(复制品)头骨保存相当完整,唯缺下颌骨和牙齿与齿冠。脑颅的右侧后上部及左侧颧弓缺损,硬腭及齿槽受压挤而向上移位,使颜面下部变形。头长207毫米,头宽经复原后测量为149毫米,重450克。 头顶特别低矮,由大孔前缘点到前囟点间距为118毫米,与头长形成的长高指数为57,比早期智人低,比北京猿人(复原头骨为59.6)也低。 眉脊粗壮,其中央部左侧厚度为20毫米,右侧厚度为18毫米,比北京猿人(11.5~17.4毫米)还要厚。其两侧眉脊的方向由前内侧向后外侧延伸,两侧眉脊合成八字形,与北京猿人不同,却与时代较晚的马坝人、昂栋人及其他早期智人相似。 眉脊后方的额骨宽度变小,额骨鳞部两侧间的最近距离是106.4毫米和125毫米,两眉脊外侧最大距离所形成的指数为85.1。比北京猿人处于较高的进化阶段,而与马坝人相近。 头骨最宽处在颞鳞部后上部颞鳞上缘呈圆弧形,右侧颞骨破坏,左侧颞鳞长72毫米,高为46.5毫米,长高指数为64.6,与现代人的平均数65.2相近。 头骨颞鳞部与乳突部之间有一很深的切迹,其陷入的程度与现代人相近。 外耳门垂直径大于横径,属垂直型。在外耳门上方,也有耳门顶盖。 面骨相对地较小,颧弓也细,最细处垂直直径只有7毫米,横径为4.3毫米。但颧弓根方向较倾斜,颧弓位于眼耳平面下方。 上颌骨的前面主要朝向前方,在上颌骨与颧骨交接处突然转折向后外侧,这整个轮廓线与北京猿人很相似,也是与现代人黄种人一致的。 额骨鳞部上有一条矢状脊,前囟区略成隆起,矢状缝部也略隆起成矢状脊,其两侧的顶骨比较平坦,使头顶呈两面坡式的屋顶状。这些性状与北京猿人及马坝人相近。 综观各项性状,“大荔人”头骨肯定比北京猿人进步,更多地接近早期智人。又与北京猿人及现代黄种人之间有着特别的亲缘关系。 原化石保存在古脊所。 (二)“沙苑人”左侧顶骨化石 残长10.4厘米,残高7.6厘米。外表乳白色,内壁灰白色,石化程度较轻。乳突角基本完整,可见部分枕缘与鳞缘,并保留少许顶结节区。顶骨鳞缘仍可看出颞鳞上缘呈凸弧形。内壁可见脑膜中动脉的部分分支。从残存的枕缘、鳞缘观察,顶乳突缝、鳞缝、人字缝均尚未愈合。 顶骨乳突角和顶结节两处的厚度均较现代人为大,与新石器时代人类相近。但两处厚度的平均值介于现代人与化石人类之间。从其顶骨断面上看,内板、外板和其间的板障清晰可辨,骨松质结构与现代人相似,内、外板与正常颅骨的薄厚相似。病态变异的可能性较小,应属正常人顶骨。总之,沙苑顶骨属于现代人类型。就其石化程度而言,与沙苑地区碎兽骨的石化程度大体相同。所以它应该是沙苑文化创造者的遗骸。距今约万年左右,现保存于县文管会。 二、动物化石 (一)西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开掘“龙首渠”时,首次发现了动物化石。彼时名曰“龙骨”。当时无人认识,任其流散。 (二)民国二十三年(1934),新庄寨崖崩,“得龙骨无数,土人争持畚盛之归”。 (三)1970年后,多次发现了动物化石: 1.1970年,修西韩铁路时,在段家乡花城村南发现一具较完整的古象化石,由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清理并收藏。 2.1975年,税务局赵仲信在冯村乡收集到仁庄村群众在其村北发现的一个鸵鸟蛋化石,长18,腹径13厘米,重300克。 3.1973年,沙底乡官渠村打井时,在十多米深处发现一段鸵鸟股骨化石,长12.8厘米,重650克。 4.1978年,两宜镇南健村穆发祥在华原乡北边老崖挖沙时,发现一只鹿头骨化石,长22,宽14.3厘米,重1550克。 5.1979年,段家乡后河村群众在后河北崖下发现一具古象化石,由西北大学考古班清理并收藏。 6.1981年,段家乡群众挖沙时,发现象臼齿2颗,E002长24,宽9.1厘米,重3200克。F005,长24,宽16.1厘米,重3000克。 7.1978、1980、1983、1984年,古脊所、省考古所与县文化馆,先后三次在“大荔人”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的动物化石有鲤、鲶、鸵鸟、河狸、古菱齿象、马、犀、肿骨鹿、大角鹿、斑鹿、水牛、猪、野驴、似肿骨大角鹿、扁角肿骨鹿、赤鹿、鼢鼠、普氏羚羊、羚羊、鹿、牛等21种动物的角、齿、上、下颌骨等部分躯体化石,未见完整的。这些化石分别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所和省考古所。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