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新石器时代陶器 (一)葫芦瓶(DL采集:3) 小口内敛,缩颈,下腹微鼓,平底。口径3.1、腹径8.4、高12.5厘米。 (二)陶刀〔LT(2)87〕 长方形,两面刃,靠近背部有两孔,两面钻透,长9.4、宽4.6、厚0.7厘米。 (三)钵 1.圜底钵〔DLT(3)88〕 敞口、方唇、圜底、浅腹、通体饰网状交错绳纹,口缘外有一周模糊绳纹。口径29.2,高8.4厘米。 2.圈足体〔DLG(3)3〕 敞口,圆唇、腹较浅、圈足。通体饰网状交错绳纹,口缘外饰模糊绳纹。口径27.3、高10.9、圈足径8、足高1.5厘米。 3.三足钵〔DLG(3)#2〕 圆唇,敞口,深腹。圜底,下附三个外撇实足。口径25.6、高15.1、足高3.9厘米。 以上器物,均出自梁家坡遗址。 二、早商陶器 (一)簋 圈足,呈喇叭状,较高,足挨底部有一周凸棱,其余均为素面。残甚。 (二) 卷圆唇,侈口,缩颈,鼓腹,通钵饰细绳纹,颈部及沿外饰模糊绳纹。残甚。 以上二器,均出自白村遗址。 (三)大口尊〔DCNG(2)〕 口径29.8、肩径34.5、残高34.5厘米。口微侈,卷圆唇,短颈,折肩,深腹粗肿。肩以上素面,以下饰粗绳纹。底部残。出自赵家遗址。 以上新石器和早商两部分陶器,全部收藏于西博。 三、战国陶器 (一)釜〔M107(3)〕 口径15.6、腹径18.8、通高12厘米。口沿外卷,口部微侈,颈部收敛,腹下突凸。方唇,圜底,底微凸。器身呈卵形。肩、腹部饰绳纹和双弦纹,底饰大麻点纹,有烟熏火烧痕迹。 (二)甑〔M204(4)〕 口径24.8、底径10.5、孔颈2.3、通高10.6厘米。敞口,深腹,腹壁斜直。唇沿外折。颈迂屈,颈腹之间折成棱线一周。通身饰模糊绳纹。平底,底部打成一小孔。 (三)壶〔M107(6)〕 口径11.2、腹径18.5、通高29厘米。侈口,颈迂屈较长。凸腹。圈足身饰弦纹。盖与壶口相当,面微凸,上作三钮,里有内沿,与战国铜壶类似。 (四)钵〔M106(3)〕 圆唇,口微敛。长颈,径饰锯齿纹。腹饰模糊绳纹,颈腹圆折,折处微鼓。平底。口径21.2、通高8.3厘米。 (五)茧形壶〔M211(1)〕 口径11、腹径21/5、通高20厘米。器身椭圆如茧。侈口,颈直矮,颈周两道凸弦纹、圜底、壶周6条宽带纹,带纹之间饰席纹。 以上五器,均系朝邑战国墓出土。 (六)兽头半瓦当 与凤翔雍城遗址出土的兽头半瓦当极其相似,长22、半径10厘米。用简朴的线条,构成了直径3.8厘米特突的两只圆眼,眼上有单线眉毛,眼间两根竖线,联成了鼻脊,嘴无明显的线条表示,却用瓦当的下缘,暗示了它无限大的怪兽形象。出自石槽乡苏胡战国殿堂遗址。 四、秦、汉陶器 (一)茧形壶 是本县汉墓中的典型器物,大部分汉墓中都有。它是县文管会收藏陶器中最多的类型。 1.大茧形壶〔PO030〕(秦):口径12.3,长67.1,宽54.6,通高55.6厘米,重24,000克。矮颈,圜底,素面。类似战国器物,但汉墓中又从未出土过圜底类型。 2.彩绘茧形壶(PO087)(汉):高31.4厘米,重2800克。双唇口沿,束颈,茧腹,圈足底。体绘红、白二色,以“S”连环纹为主,又有阴线三弦纹10道。陶质灰色。 (二)陶井圈(PO031)(汉) 直径68.6,通高42.1厘米,重22500克。平沿、直筒形,通体绳纹。羌白镇出土。 (三)空心砖(PO005)(汉) 通长99、厚12.8、宽46.5厘米。灰陶,长方形,通体饰几何纹。 (四)褐釉陶壶(PO077)(汉) 口径13.1,腹宽24.3、通高31.8厘米,敞口,长颈,鼓腹,圈足。口沿下部饰刻划弦纹,腹部饰各种祥兽纹及两道凸弦文。红陶,褐釉。 (五)明器 1.灰陶三锅灶(PO026)(汉) 长21.6,前宽18.9,高13.9厘米,重1550克。前齐后弧,呈平面椭圆形。三锅鼎立,锅、甑、盆齐全。灶口在前中下部。灶沿饰几何纹,面饰蟑、勺、鱼纹。 2.陶鼎(PO029)(汉) 口径8.8,宽25.4,高16厘米,重1700克。小口,深腹,圆肩,腹外有宽边荣棱,圜底,扁柱三足。城内三义巷出土。 3.绿釉陶仓(PO010)(汉) 直径19、通高25.2厘米。伞形仓顶,饰瓦纹,筒形仓身,兽腿三足。绿釉红陶。 4.绿釉陶狗(PO020)(汉) 体长27.4、高28.2厘米,重2450克。直立、抬头、竖耳、张口瞪眼,尾巴上卷,似正视吠叫。腰施圈带,上结半环钮。神态生动,造型逼真。施绿釉,腿断裂。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