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宝塔 坐落在市区东南方、延河之滨的宝塔山(原名嘉岭山)上。它由基座、塔身及塔顶三部分组成,通高44米,底部为石砌等边八角攒尖状。塔身9层,为中空楼阁式,砖筑而成,平面呈等边八角形。塔顶则为八角攒尖状。宝塔塔身第一层较其它各层略高,底边围长36.8米,且辟有南、北两个大小不一的拱形塔门。南面塔门高3.34米、宽1.59米,其上方横额楷书“高超碧落”四字。塔门内群为塔室,顶部以21层砖从四面逐层向内叠涩收方成八角覆斗状。北面塔门高2.35米,宽1.30米,塔门上方横额楷书“俯视红尘”四字。其内用砖砌成梯道,可登及第二层。塔内二层以上均为空心式,另采用木扶梯按层折上,可达最高层。各层的楼层地面均采用木过梁承担楼板的结构。宝塔2~8层,每层塔壁上或开一至两个拱形窗不等,所开窗方向也不一致,无其规律。第九层则四面开窗。通过各层窗口可以眺望延安市容。塔身表面以素面为主,各层间用青砖叠涩出檐,上面并有砖雕枋橡。塔砖大约长45.7厘米、宽23厘米、厚9厘米,塔身第一层砌砖系七顺(或八顺)一丁,二层以上各层均为错缝平砌,砖与砖间用黄土胶泥做粘结剂。 明、清时均称其为“古塔”。始建于唐代。宋、金、明等朝代均对其作过修葺。自明代以来,宝塔虽历经沧桑,但依然岿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宝塔也经受了战火的洗礼。1956年8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其为省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9年秋季,延安县人民政府拨专款对宝塔进行了较全面的维修,填补了所有弹洞,替换了风蚀残砖,新装设了塔内木楼梯,用水泥砂浆粉刷了塔内墙壁;并在塔身外底层加砌了基座;塔顶装置了避雷设施。随后又沿塔体外表的角和层装饰了彩灯。此外还在塔的南北两侧修筑了两个八角凉亭,围绕宝塔四周栽植了松、柏等数种树木。 1984年6月,延安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宝塔山文物管理所”,专门负责保护、管理和维修宝塔及其附近的几处古遗址。近年又积极进行以宝塔为中心的“宝塔公园”规划、筹建工作。 宝塔作为革命圣地延安的象征和标志,已为世人所瞩目。 附:历代咏宝塔的诗赋摘抄 嘉岭山 嘉山叠叠倚晴空,景色都归夕照中。塔影倒分深树绿,花枝低映碧流红。 幽僧栖迹烟霞坞,野鸟飞归锦绣从。翘首峰头故营垒,令人追忆范文公。 ——明弘治年间延安知府李延寿作 嘉岭古塔 杨鼎瑞 巍巍一柱壮延州,天险由来籍宋贤。夹岸长涛青草没,倚空孤剑白云连。 钟声夜度三山月,岚气朝收万井烟。登眺年年人自乐,何须范老更忧先。 延安宝塔歌 陈毅 延安有宝塔,巍巍高山上。高耸入云端,塔尖指方向。红日照白雪,万众齐仰望。 塔尖喻领导,备具庄严相。犹如竖战旗,敌军胆气丧。又如过险滩,舵手平风浪。 又如指南针,航海必依傍。再视塔尖下,千万砖块放。层层从地起,累累愈百丈。 大小不同等,愈下愈稳当。塔脚竟且厚,塔腰亦粗壮。方知塔尖高,群砖任鼎扛。 塔尖无塔脚,实在难想象。塔脚无塔尖,塔亦不成状。…… 1944年新春作 题傅抱石画《延安画卷》 郭沫若 岭头犹见塔巍峨,不拜菩萨拜荷戈。塔是人民之所造,留为纪念换山河。 唐坪琉璃塔 位于甘谷驿镇北9公里处的唐家坪村半山坡上,是陕西省目前保存下来的唯一的一座琉璃塔。塔平面呈八角形,塔身七层,每层内由土坯、泥浆填实,外表用大小、形状及釉色基本相同的八块长方形琉璃构件围拱而成,由下到上逐层收分、缩小。据当地村民传说塔端原为半球状铜质顶,现已损毁无存,残塔高6.3米,底层围长6.04米。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