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发现的道教洞窟较少,从清凉山以仙人洞为主的石窟来看,其规模还是相当大的,除仙人洞外,还有桃花洞、老君洞、延寿洞、十八罗汉朝观音洞、雷公洞等大小近10个洞窟。这些洞窟内的造像今虽已破坏无存,但镌刻在洞窟周围墙壁上的摩崖题记却比较丰富,为研究此一道观的建立、发展及衰落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文字资料。又据《延安府志》等有关史书记载,清凉山道观始建于金代,明、清时均有较大的修葺、扩建,兴盛不衰,至清末以后才逐渐荒芜。 仙人洞 位于清凉山西侧万佛洞右上方百余步处,利用山石坼裂形成的自然断面开凿而成,窟深7.65米,宽7.30米,高4.20米,平面略呈方形,左、右、后三壁下部凿有高0.90~0.73米不等,宽0.85~0.70米的呈“凹”字形的束腰须弥基座,基座上面塑有儒释道三教圣像,今只空留台基。石洞前部敞开,正中竖有两根接地连顶、边长0.70米的方形石柱,将洞口分为均等的3门。两柱正面分别刻有“瑶洞开祥诸天羽圣归莲岛”、“灵山耸翠历代飞仙列象图”的楷书楹联。洞内顶部凿有方形棋盘式藻井20余格,其内分别浮雕二龙戏珠、丹凤朝阳及花草等各式图案,虽系粗钻直刻,但却生动逼真。仙人洞外有明代万历壬午年(1582)汝南吴同春、周馨游览时镌刻的“云轩”、“仙石灵岩”阴文隶书大字。洞口上方原有接檐已毁,仅在壁上留有圆形与方形小石窝。 仙人洞外另有一遥遥欲坠的巨大山石,名为“仙人石”,堵在洞前,将洞围成一个四面封闭、清静幽雅的四合独院,仙人洞左、右两侧山石断面上又分别凿有十八罗汉朝观音洞、老君洞和桃花洞,院南并群有拱形石门洞,其上又建有蓬莱阁。仙人石上则建有八角凉亭——仙人亭,原物已毁,今重修。外院内左、右石壁及仙人石上还刻有许多大小不一的长方形成方形石碣,其上文字大多仍清晰可辨。仙人洞口外右上角刻有一方清代乾隆年间的维修题记,保存完好。目前又陆续修复了这组建筑。 仙人洞的开凿时间,据洞左的一块摩崖题记“时皇统九年始建仙石洞主居士真人梁文仙泰和元年岁次辛酉甲午月丁丑日镌石记”的记载,凿于金皇统九年(1149),由“洞主居士真人”梁文仙主持修造,经过50余年时间,至金泰和元年(1201)凿造成功。 桃花洞 位于仙人洞左侧半崖上,洞口距地面(即院平面)1.55米,洞深1.80米,宽2.50米,高1.20米,平面呈长方形,前开一正方形洞口。康熙《延安府志·景致》记载:“桃花洞,在仙石洞(院内),有石孔如隙,洞门刊仙人半身并棋局,历久不坏,传大雪时则桃花飞片。”洞口上方的“桃花洞口”四字,现仍清晰可见,洞口右侧刻的仙人对弃图今已残毁无存。至于洞口靠右端裂开的宽约18厘米的缝隙,当是地震或其它自然原因所致。 延寿洞 仙人洞南,万佛洞右上侧。洞口刊有“洞天”二字。该洞现被居民占用,洞内造像不清,洞口上方的“洞天”,二字犹存。 朝观音洞 在仙人洞右侧半崖上,洞口距院平面2.5米,洞深3.2米,高2.6米,宽2.45米平顶,平面略呈方形,洞内左、右、后三壁下部有呈“凹”字形的束腰石质台基。台基上原塑有观音等像,顶部浮雕有宝相花、八卦等图案,台基上塑像已毁无存,顶部浮雕花纹图案保存完好。 老君洞 在十八罗汉朝观音洞右侧。洞宽3.54米,进深2.90米,高3.20米,平顶、平面呈长方形,内有高0.96米,宽3.54米,长2.50米的台基。洞内台基上原塑有太上老君等像,台基正面雕饰有宝相花、麒麟等图案花纹。 仙人石 仙人石位于仙人洞对面,下临高崖,是一块长约16米,宽约9.6米,高7.13米的不规则长方体巨石,石上有清康熙年间刻的“仙人石”三个大字,并刻有后人拜谒、赞颂仙人洞、仙人石的诗词。因其位处悬崖峭壁边缘,使人看去有遥遥欲坠之感,故有从蓬莱岛驾风飞来的神话传说和“飞来峰”之名。其实它是在古代造山运动或强地震中,从母石劈下,其基部与悬崖边上的岩石牢固地连接在一起。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