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金明城 原汉翟国高奴县城,有三种说法。《史记·索隐(唐、司马贞)》称:“今□州有高奴城。”《史记·正义(唐、张守节)》称:“《括地志》云:延州州城即汉高奴县。”《通典》:“金明,汉高奴县,董翳所都。”《水经注·卷三》:“清水又东迳高奴县,……项羽封董翳为翟王,居之三秦,此其一也。汉高祖破以县之,王莽之利平地,民语俗讹,谓之高楼也。” 民国三年《安塞县志》记载:邑城本秦汉高奴县旧址,金之旧堡也,元初改建,明嘉泰中重修。周三里七分,高一丈七尺,池深一丈,有南西北三门。弘治嘉靖年间,城西屡被水患,邑令韩震、韩弼相继移去北、南,规模悉仿旧制,民获安堵南门西向。万历壬子,署豪范有志改正南。崇祯壬申年义军谭雄等人克城据守,总督洪承畴率总兵官王承思等屯攻月余,用火炮冲击,掘开南门一面。崇祯丁丑,知县彭尧升督工修补。嗣后兵荒交侵,城北又遭水患,石堤数十丈渐次崩塌。清顺治十六年大水从北门冲入,淹没民舍,城北荡为水区。乾隆十年知县倪加谦筑提拥水,经数年而功未成,遂移公署、仓于南关新城。乾隆二十五年,知县狄启东于旧城外。南关筑新城,周一里六分,高二丈。同治六年兵燹过后,民皆逃亡,北面城身石堤被水冲塌。光绪十九年知县余绍侨以工代账修补完竣。1931-1934年,河水大涨,地面、城身、石提、城门、城楼均被大水冲塌,虽加修葺,未获实效,民国八年被废之。 二、龙安古城 龙安古城位于县城西北谭家营乡龙安村,距县城12公里。寨依山而修,城沿河西岸而筑,互为依托,地形险要。民国三年《安塞县志》载:“唐太宗偕李靖领兵征北番,过高奴抵龙安界”;又载“宋庆历年初,庞籍命王信筑龙安寨。宣和二年改称德安,东距安定堡80里,西至招安驿40里”;又记:“宋将王信筑龙安寨,悉复所亡地,筑十一城于四周,更东西阵为方阵,频损益兵械”;“南安王马怀德以兵修龙安城,率兵4000击4万犯边之敌,斩获无算”。《宋史》载:“元佑初年赵卨师延安,夏人扰边,戍兵别堡。龙安以北兵力减弱,赵卨患之,朝议拟弃四寨”。有游师雄奏曰:“寨为先帝所力以制夏人,弃之不惟示中国之怯,将启敌人以无厌之求”。民国三年《安塞县志》又载:“夏人陷金明,夏王偕王后驻龙安,龙安西距夏都统万城120里”。龙安村旁有村名沐浴、皇后石奄、东营、西营(疑与唐太宗、夏王、王后驻龙安有关待考),且遗址内有不少宋代瓷片和砖瓦建筑。 三、招安古城 招安古城位于招安乡招安村,距县城35公里,杏子河北岸,居南北山对峙之隘口。寨依北山修,城就寨下平川筑,时经千年,雄姿依然。山寨曲曲弯弯。旧城现半为闹市,半为农田,但城垣轮廓完好,东西门至今明显。在城内发现有龙山文化遗址,可辨器有鬲、盆、豆等,还有大量秦汉瓦片以及宋代瓷片。城墙夯土层明显,厚度达6—15厘米不等。宋史《庞籍传》载:“庆历元年(1041)庞籍知延州,自元昊陷金明、承平、塞门、安远、栲栲诸寨,被五龙川边民焚毁殆尽。籍至稍加葺治,戍兵十万,壁垒皆散处城中,敌畏籍莫敢犯”。“金明西北有浑州川,土沃野。川尾有桥子谷,是敌出入之道,乃命部将狄青将万人筑寨于桥子谷旁。元符二年废招安寨为驿,不久仍复为招安寨。” 四、万安古城 万安古城位于西河口乡宋家沟村旁,居西川河上游北岸。上控三川之口,下捍名城延安。《宋史》载:“万安为宋将周美所筑,康定初(1049),夏王李元昊寇延州之保安军,陷金明寨,又破安远、寨门、承平诸寨,乘胜直至延州城下。诸将刘平、石元孙等由庆州趋土门,夏倍道而前至万安镇,又进三川口西十里出营与延州相闻。复东行五里与贼遇,涉水而阵即却之。贼退还水军,平保西南山,立栅自固。贼自山四出合击,平等败没”。 万安古城至今遗痕明显,东西700米,南北300米。现城墙依存,城内宋瓷很多,砖瓦遍地。距城不远的地方曾出土宋代铜镜一面(现收藏延安地区文管会),另城内还出土有宋钱、铁蒺藜等。 五、新乐寨 民国八年(1919),国民党县公署鉴于原县城(碟子沟县城)城垣屡遭水患,无力修葺,遂于原县城西之黄崖根对面山上,沿山筑寨,移县公署于此。寨开三门,楷书题字,北门云:“北连沙漠”,南门云:“南逼乌延”,横额云:“新乐寨”。1935年6月,刘志丹率红军解放了新乐寨,国民党政权土崩瓦解,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诞生。1942年,县政府由徐家沟迁驻真武洞。至此,真武洞成为安塞之县城。新乐寨城垣等均毁无存。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