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狮子 现存:楼坪乡乔庄中寺院一对。 西河口乡政府驻地一对。 高桥乡前宋庄一对。 沿河湾文林郎□□墓地一对。 上述石狮均为蹲坐势,昂首仰视,胸佩铛铃,垂宽带,颈刻旋涡纹披向后颈。形体刻工大同小异,久经风雨,神态依然。 一、石碑 县内现发现石碑28通,分布10个乡镇。大部分为明、清两代立,部分为民国立。碑文大多记叙寺院、庙宇的始建、重修年代以及修庙宇捐款人姓名。 三、摩崖石刻 沿河湾镇碟子沟延靖公路右侧石崖上刻“附凤攀龙”四字。每字高0.9米,宽0.8米。虽历经风雨,却清晰醒目,笔力劲挺,力透壁岩。为清朝康熙年间,本县人李臬书写。 据考证,现存刻石所依的山叫关山,史称金龙山,“附凤攀龙”四个字正处在龙首的位置。与此山隔河相望的山叫凤凰山,而黄崖根依附的山,当时叫石凤山(曾名龙安山)。三山对峙,成三足鼎立之势,寓“龙山献瑞、凤岭呈祥”之意。 四、石牌坊 沿河湾镇边墙村有石牌坊一块,高2.6米,宽1.55米。牌坊正额题:“郭公寺域”,背面题:“刑棘增恶”,有题:“万历岁次甲申”,左题:“季春上旬之吉立”。 龙安一处胡宗南进犯时被破坏。 五、石造像 1.真武洞石佛像 它是陕北最大的石佛像。这尊大佛开凿在距地面深4.5米的半圆形石龛内。佛龛高6.9米,深3.4米,宽6.7米。龛内现存三尊造佛。主佛为释迦牟尼佛,通高6.4米,二天王通高3.89米。这三尊造像采用圆雕手法,使他不靠壁的三面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保持着弧形平面。两端所雕出的线条弯如弓、直如弦,佛的形象既庄严雄伟,又温和慈祥。专家初步断定为隋代造像。 2.新窑坪石造像 1985年春,安塞县郝家坪乡新窑坪出土一批佛造像。现收藏于安塞县文化文物馆。 佛像出土处位于新窑坪村西北方。在沿沟底西北长200余米的地段内,曝露有粗绳纹板瓦、宋瓷片以及人骨。据当地老人讲,在此出土过铜香炉、铜钱、瓦盆等,应是一处寺院遗址。遗址东南距小川河40米,地势高于河川,故保存尚好。同时出土佛造像7尊,除两尊头部残缺外,其余尚好。 3.唐显庆五年造像碑 造像碑系青砂石作,通高70厘米,上宽31厘米,下宽33厘米,厚13厘米。碑上方凿一方形尖拱窟龛。龛高29.5厘米,宽27厘米。龛内中间造释迦像一躯,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肉髻,两臂下垂,右手手指向下,掌心向外,左手手指向下,掌心向里。身穿双领下垂袈裟,闭目凝神,安详自然,端庄肃穆。两旁站立3菩萨。右边左手下垂,右臂上弯,手托一圆状物,身着襦,下穿裤,跣足立于窟龛底沿,颈饰项圈,璎珞后垂置膝前。左边菩萨合掌恭立,上身着短襦,下穿裙,跣足立于石台上,衣纹均阴刻。这三尊雕像,面长圆,有明显的北朝遗风,具有由北魏秀骨清像向盛唐时期人物丰满转变的特征。 龛窟下面两边,雕刻造形相同的蹲狮一对。两狮大张着嘴,活灵活现,雕刻线条流畅清晰,形象生动。剩余的碑面,用横竖线隔成等分格,镌刻着碑文。全文如下: 显庆五年十月八日佛弟子刘细利为亡夫呼延陁敬阿弥陀像一躯众离苦难俱登妙法一时成佛侄男槃知步洛等并妻及男女合家大小一心供养佛时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