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从1929年安塞成立共产党支部起,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涌现出不少为革命捐躯者的感人事迹,也留下了中共中央、省、区、县等组织的活动旧址和物品。 一、毛泽东、周恩来居住旧址 1.高桥等居址 1935年11月21日至22日,毛泽东主席亲自指挥了直罗镇战役,歼国民党东北军109师全部和106师一个团,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12月8日,毛泽东等经王家坪、石峡峪,9日到安塞高桥镇,住邢长恩家。10日经谢南沟住沿河湾镇边墙村。11日由边墙出发住真武洞。翌日经龙安、郝家坪到瓦窑堡。 2.真武洞等居址 1936年6月21日,驻石家湾国民党军张云耀部,进犯瓦窑堡。毛泽东、周恩来随中共中央机关撤离瓦窑堡,经前滴哨、石家坪、凉水湾到真武洞,毛泽东在此居住一晚。7月1日晚住王窑乡王窑村,后前往保安县城。周恩来在真武洞镇白坪村居住月余,7月下旬前往保安县城。周恩来在白坪居住期间,首次接见了由国民党统治区冒险来到解放区的美国记者斯诺及医生马海德。 3.高沟口等旧居 1937年1月10日,毛泽东随中共中央机关从志丹(保安)动身,经张家沟门、井沟岔、王家畔,夜宿寺儿台。翌日,进入安塞境内,经郭家砭、王新庄、庄科渠,当日住王窑乡高沟口村高仁义家。12日经招安镇,夜宿碟子沟。13日顺延河川南下,进入延安。 4.毛泽东在王家湾旧居 1947年3月18日,毛泽东随中共中央机关撤离延安后,于4月13日到达安塞县北部的王家湾。毛泽东在这里居住期间,发表了《关于西北战场的作战方针》和《蒋介石正处在全国人民的包围之中》两篇著作。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在这里指挥了羊马河、蟠龙战投,并布署了全国其它战场上的战役。1947年6月9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机关离开王家湾,到达靖边县的小河村。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在王家湾居住的两孔半窑洞至今保存完好,室内原办公用的桌子、小凳子、躺椅、文件箱等尚在。该旧居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重要会址 1.中共陕甘宁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会址 1939年11月12日至12月17日,中国共产党陕甘宁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安塞县徐家沟召开。中共中央领导入毛泽东、张闻天、陈云、李维汉等出席会议,并讲了话。高岗作了陕甘宁边区党的工作报告,毛泽东作了政治报告,向边区党组织提出“提高自己,帮助别人”的口号,号召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民主模范区。 2.真武洞祝捷大会会址 1947年5月,西北野战军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战告捷后,奉命在真武洞一带集结、整训。14日傍晚,经中共中央批准,在真武洞马王庙滩举行了三战三捷的祝捷大会。周恩来、彭德怀、习仲勋等参加大会,并讲了话。参加大会的有西北野战军将士和安塞各界人士、游击队,共约5万人。原址现已为居民和单位所占用。 三、中共中央、边区机关、工厂等旧址 1.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旧址 1938年11月20日,日寇飞机轰炸延安,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由延安迁驻安塞县徐家沟。1940年4月,迁驻延安城北张家崖。 2.陕甘宁边区机器厂旧址 陕甘宁边区机器厂前身为红军兵工厂。1938年2月由延安柳林迁安塞茶坊,并正式命名为“陕甘宁边区机器厂”,厂长沈鸿兼总工程师,钱志道是副总工程师,徐驰为工程师。1941年迁离安塞茶坊,渡黄河进入晋绥解放区。边区机器厂在茶坊遗址,现仅保留部分土、石窑洞。 3.陕甘宁边区化工厂旧址 陕甘宁边区化工厂,设在安塞县纸坊沟,专门研制各种性能的炸药。1942年与陕甘宁边区机器厂合并后,成立工艺实习厂,下设一分厂搞机器制造,三分厂生产弹药,四分厂负责化工,它对当时边区军用民需作出了重大贡献。 4.兴华制革厂旧址 1940年春,兴华制革厂奉命由保安县迁驻安塞县沟槽渠,下设工务、教导、总务3科。自己动手建起厂房100余间,最多时期有工人400多,历任场长惠彦祥、崔仲、张清、张建、叶坤、张文建、杨正元等。产品供军民两用,在延安设办事处,还开设兴华号门市部。1947年3月撤离安塞,渡黄河到山西。 5.陕甘宁边区难民纺织工厂旧址 1938年8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以国际友人兰道尔捐助的9300元法币为基金,由吴生秀、袁光华、朱次复3人负责筹建成立。于是月间在安塞高桥开始投产,年底移到延安川口村。厂长吴生秀,下设工务、总务两科,科长分别有袁光华、朱次复(兼技师)担任。工务科分设纺线、织布、织袜、染浆等股;总务科下设会计、管理、采办等股。1939年迁保安县的永宁山。1941年1月迂回安塞段庄,7月又迁砖窑湾,规模逐渐扩大。分棉织科、毛织科、弹纺科、制造部、总务科、人事科、会计科、保管科等7科一部和驻延安办事处,还在清涧、绥德、延川设立收料股,关中、晋西北等地区设立采买组。有职员63人,工人255人;有织布机88架、毛巾机5台、织袜机12台、自行研制的水轮动力机、木质车床及卷经轴机。群策群力,改造革新了不少机器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该厂生产的大量生活必需品,大大缓解了市场的紧张局面,粉碎了国民党的经济封琐。 在该厂资助下,先后成立了定边、靖边、安塞3个毛织厂和清涧公私合营纺织厂,还在安塞设立了门市部,延安成立了土产栈。朱德、林伯渠、张闻天等中央和边区的领导都曾来厂视察并给予很高评价。1947年3月胡宗南进攻延安,该厂转移离开安塞。 6.陕甘宁边区振华造纸厂旧址 1938年,陕甘宁边区建设厅在延安甘谷驿成立了一个小纸厂,专产大双纸,供应印刷厂打纸版用。同时又派人来安塞县砖窑湾的沟槽渠筹建纸厂,并指定崔仲华、刘子谋研用稻草造纸获得成功。1939年4月振华造纸厂在沟槽渠建成投产,当月造纸200刀。8月1日产纸1672刀,厂长刘成一、王元一、宣瑞珍,副厂长惠鹊现等。1939年10月技术员华寿俊研究用马兰造纸成功。纸质坚韧洁亮,可印书报用。1944年,工人杨双庆试以麦秆造纸获得成功。3项发明解决了造纸原料来源,保证了产量的提高,华寿俊和杨双庆被评为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 1941年,边区决定升沟槽渠纸厂为总厂,并在洛河川石畔村建立分厂,总厂最高年产纸2690令,分厂年产纸2089令,基本满足当时边区纸张的需求。1947年3月撤离安塞。振华造纸厂总厂在安塞砖窑湾沟槽渠厂址现仅保留部分土窑洞。 7.陕甘宁边区儿童保育院旧址 1938年11月10日,保育院向安塞迁移,至12日迁至安塞县真武洞南5里的白坪村。到1939年2月底,保育院共有257名儿童。这些儿童根据年龄大小分为乳儿部(6个月—1岁)、婴儿部(1—3岁)、幼稚部(3—6岁)、小学部(6—12岁)。小学部的课程有国语、算术、常识、音乐、劳作、美术、体育,每天上课5小时。幼稚部的课程有音乐、故事、儿歌、游戏、静息、识字,每天上课3个半小时。婴儿部则主要教小孩说话、走路等。1940年又迁延安白家沟。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