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在今渭城区底张乡陶家村南、渭城乡摆旗寨村北原上,出土一批唐高宗、武则天时代的亡尼墓志,现藏咸阳博物馆。其中有志有盖者三,有志无盖者七,有盖无志者六,共十六石。盖均为复斗形,顶径29至33厘米,底径40至48厘米。斜杀无饰。志一般与盖同大,正书文字粗劣,行文不循定格。有的志与盖上“唐”字与“周”字叠刻,“亡”字与“尼”字连笔,颇为奇特。 志文记录了唐代不同出身宫婢的实况,有一定历史价值。志石有一块未填人名,其余9块,均有人有事。 录文 大唐德业寺故尼法矩墓志铭并序 师讳矩,俗姓周氏,洺州人也。七世为相,五」族封侯。俱禀英贤,光仪交盛。矩师童稚」仁心,青衿孝质。幼而蔬食,然笃信弥深。每惧」溺于爱河,恒怖罗于俗纲。□怀善愿,天仙」化之。师乃从入宫闱,方得出家,遂其本愿。请道崎岖,不惮耆年之弊。归心□念,自就」精奇之功。气志高清,风神朗悟。戒行圆洁」,身□澄净海。游心惠路。肆志禅门。而暴疾」忽增,大渐将至,以龙朔元年八月十七」日,奄从迁化,葬于咸阳之岭,春秋七十有一」。师安尼惠业,昊天罔极,泣血无追。师徒姊妹等,揽涕潺搃,中情凄断。刊斯石以述德」,表嘉猷于千纪。乃为铭曰」: 泡幻讵久,响炎无定。夙悟真空,早明佛性」。世纲善除,怨憎不竞。觉观内熏,神仪外映」。悲碎明珠,伤摧法镜。埋躯九泉,留名八□」。
录文 德业寺亡七品尼墓志铭并序 法师圆流挺价,方析含珍,入选」彤闱,弗详氏族。属黔黎钟福」,上仙以哀,出家修道。九月」弗遇,奄逝东川。千月遽周,俄沉」西日。春秋五十六,以龙朔元年」十二月十三日,卒于德业寺。即以」其年其月十八日,葬于咸阳原」。恐桑田海变,陵谷贸迁,勒石玄」门,用传不朽。其词曰」: 百川弗息,千月遽周。奄辞鹫岳」,永閟山丘。下泉日暗,长垅云愁」,勒兹玄石,以表芳猷」。 八、冯太玄墓碑 唐开元十一年(723)十一月十日立。崔尚撰,郭廉光书并篆额。碑原在咸阳市渭城区窑店乡刘家沟原上,汉长陵之西。1962年移咸阳博物馆。 螭首,跌佚。首高98厘米,宽103厘米,厚22厘米。碑身高203厘米,下宽100厘米,上宽97厘米,下厚30厘米,上厚23厘米。下榫断残,最长处9厘米,宽64厘米,厚22厘米。 素面圭额高58厘米,宽33厘米。阴刻篆书“大唐故朝散大夫守沁州刺史冯公之碑”十六字。字径长8、高6厘米。双线界格依稀可见。字均有不同程度磨泐,其中“朝”字泐蚀较甚,但笔划尚可辨识。 碑身阴刻隶书十九行,行卅七字。除空格外,全碑共六百五十七字。字径4厘米,置于直径5厘米的方界格内。界格粗壮清晰。碑文泐蚀严重。上款题衔无法辨识;最后五行的上半部,也看不清笔划;其它各行上半部字迹模糊,下半部尚可辨识。碑身两侧,有浅浮雕缠枝宝相花饰,下半部花纹可辨。 按:此碑《石墨镌华》、《金石萃编》有著录。《镌华》称:“此碑分隶,自是名家,惜剥蚀不可拓。余与王咸阳从碑上录之,王公刻入金石遗文,字多舛谬”。由于过去没有碑拓,许多金石记编,曾将“沁州”误为“池州”,将“开元十一年”误为“廿二年”,碑文漏误更多。今以王昶《萃编》所录文字,与碑拓互校,结果如下: 第一行泐。第二行,《萃编》不识之第三字应为“诸”字。十六、十七应为“之于”两字,第卅六字为“汪”字。第三行第二字为“道”字,十三至十六为“刻之于碑”四字。“公讳仁□字□玄”,应为“公讳仁杰字太玄”。第三行“□□有自来矣”,碑文“之氏亦自来矣”,“□□流长”,碑文“源深流长”。第六行“□于我”,碑文“至于我”。第七行“□可□□□无为□不□谷□□”,碑文为“无可无不可无为无不为俗中冈”,“其□处会通默”,碑文“其异处言逾默”。第八行以□守□□□□□□清□之□□□以琴书口娱”,碑文“以自守得无为之□□清遐之风晏然以琴书自娱”,“优哉冯太玄墓碑□□□□□□”,碑文“优哉以芝术取适□”。第九行“□已会景龙□年”,碑文“而己会景龙复忠”。“公之诚孝精忠道士道力意德”,碑文“公之长男精心道土道力意得”。第十一行“□也”,碑文“鲜也”,“□□□□昭其□也□□□□昭其□也”,碑文“丹书白织昭其□也鱼符长靴昭其门也”。“克□于邦”,碑文“克慬于邦”。第十三行“终于京师□□□□”,碑文“终于京师呜呼哀哉”。第十七行“孝子□□垂□无穷”,碑文“孝子著述垂之无穷”。最后一行,《萃编》只有“十日壬申立”五字,碑文拓片能看清的似为“十一年岁次癸亥十一月癸亥朔十日壬申立”。证实了《镌华》断为开元十一年无误。 郭谦光是唐代书法名家之一。曾于景龙二年书写韦维碑而被誉为“字画笔法不减韩蔡李史四家”。此碑亦堪称隶书精品之一。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