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天和四年(569)立。檀越主王迎男造石,无撰书人姓名。现存咸阳博物馆。 此造像顶、座均佚,只存下大上小的长方形青石石身。高145厘米,下宽63厘米,上宽50厘米,下厚32厘米,上厚28厘米。上有高5厘米半圆形阳榫。 正面和背面上部各有一龛。龛高44厘米,宽41厘米,深8厘米。内有半浮雕跏趺坐佛一尊,两旁各有直立两胁侍立仰覆莲座上。各像头部已损,身部亦残缺不全。正面龛下方阴刻正书十六行,行十一字,共一百六十七字(有四字空格)。连同落款六字,总计一百七十三字。字径2厘米,字迹基本清楚。正书。刻字面上部有阴线图案,已模糊难辨。 两侧上部,各有一小龛,龛宽18.5厘米,高25厘米,深4厘米。左侧龛内似半浮雕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的太上老君像一尊。右手似持扇,旁有二童侍立。头部均残缺。龛外下方,有上下两尊线刻老君像。上一像为结跏趺坐,头戴道冠,腮下有胡须,身后有头光和身光,面部已损。两旁各有二挽髻拱养人上下分立。下一像立于莲花座上,有冠有须。头光比上边的略小,亦有身光。善颜润肌,眉目清楚。两旁各有三侍立拱养人像,一为笼冠执笏,一为羽冠执笏,一为挽髻童。下部另有并排坐佛。右侧龛内是半浮雕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的佛像一尊。两旁各有一小像侍立,头部和身部均损,龛外下方有线刻结跏趺坐像一尊,两旁各有一侍立小像。下部另有四个侧身对面相坐的小像,由于泐蚀严重,头、身已模糊难辨。 按:造像有道有佛,镌工线条柔和细腻,造型生动。其书法具北朝风格,而文字又有当时流行书写体和简体字。以上都是研究北朝宗教、艺术和文字演变的珍品。 录文 夫法体湛然,本在不移。如」来应现王宫,灭影双树。缘即」□留形像,训于当世。今有邑师」比丘道先,合邑子五百廿人」等,自慨上不值释迦初兴,下」不睹弥勒三会,二宜中间,莫」然兴□□。遂相率化,割削名珍,敬造石像一区。崇功己就,仰」愿皇帝圣祚长延,明齐日月」。良相永□,忠臣孝友,及历劫诸师,七世父母,因缘眷属,法」界众生,有形先亡,神杲九□」,现在大寿,恒修功德,神造□」无上至菩提,一时成佛」。 天和四年岁次己丑八月戊午朔廿二日乙卯造讫 檀越主王迎男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