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纹鼎 1971年出土于正阳乡柏家嘴村西。属西周前期器物。鼎通高20厘米,口径为18.6厘米,立耳,柱足。腹内壁铸有铭文:“白(伯)乍(作)鼎”。口沿下有一纹饰带,云雷纹作底,饰凤鸟纹, 诏版 1961年11月陕西省考古所在长陵火车站以北的沙坑中发现。出土时与被火烧坏的500多公斤铜、铁器堆在一起。诏版为长方形,长10厘米,宽6.5厘米,厚0.2厘米。上有小篆体铭文6行40字:“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其铭文与传世的“商鞅量”铭文相同。这种诏版可附着在标准量器上,主要用于对量器的检验。 錞于 塔尔坡出土,为秦时器物,于是一种与鼓配合使用的打击乐器。《周礼·地官鼓人》:“以金錞和鼓”,郑注:“錞,錞于也,圆如椎头,大上小下,乐作鸣之,与鼓相和。”此錞于通高69.6厘米,重19公斤。器身以云纹作底,饰以细线蟠螭纹,蟠螭纹之上又饰有磬纹,肩部和口部各饰有三角旗纹。此器造型别致,器身上下大小相若,腰部内收,钮为龙形,与各地发现錞于虎形、马形钮亦多不相同,恐不为一般人所享用。 中敃鼎 1966年4月出土于塔尔坡咸阳市砖瓦厂,战国时器物。鼎通高28.5厘米,口径25.3厘米,耳高10厘米,腹深19厘米。敛口、子母唇、鼓腹,耳为长方形,稍向外撇,足为马蹄形,稍短,盖隆起,上有三环钮,耳上沿和两侧饰有半圆形雷纹,足部饰饕餮纹,盖部和器身各饰三道兽纹。鼎唇部一侧横刻“中敃口鼎”4字,另一侧横刻“六斗”2字。此鼎容积为12000毫升,按此折算一斗之值为2000毫升,与秦量制相同。 私官鼎 1966年4月出土于塔尔坡咸阳市砖瓦厂,战国时器物。鼎通高20厘米,口径14.7厘米,耳高5.7厘米,腹深12厘米,身重3500克。敛口、子母唇、鼓腹。耳为长方形,稍向外撇。马蹄形足。盖隆起,上有三环钮。鼎盖面刻“私官”2字。在鼎口沿与盖相接部横刻有一行铭文:“卅六年工币(师)阗工疑,一斗半正,十三斤八两十四朱”。此鼎容积为3000毫升,按此折算一斗即为2000毫升,与秦量制同。 平鼎 1966年4月出土塔尔坡咸阳市砖瓦厂。战国时器物。其形制与中敃鼎完全相同。鼎盖无纹饰,一耳外侧刻有“平”字样,此鼎与中敃鼎应为同人同时所造。 半斗鼎 1966年4月出土于塔尔坡咸阳市砖瓦厂战国时器物。通高19厘米,耳高7厘米,口径14.7厘米,腹深1 1厘米。敛口,子母唇,腹较浅,有凸弦纹一道。长方形耳,稍向外撇,马蹄形足。盖隆起,上有三环纽。盖面刻有“半斗”2字。鼎口靠近盖处刻有“半斗,四”3字。此鼎容量为2700毫升,按此折算一斗之值为5400毫升,半斗之值大于秦一斗之值,故此鼎并非秦朝之物。 安邑下官锺 1966年4月出土于塔尔坡咸阳市砖瓦厂。通高56厘米,口径19厘米,腹围1 16厘米,重19.7公斤。高领、圆口、圈足。鼓腹,腹侧有两耳,铺首衔环,腹部有四道弦纹。盖隆起,上有三环状云纹钮。锺口沿刻有“十三斗一升”字样,领口刻有“至此”2字,2字之上刻一横画,表示至此为标记。腹部刻有铭文7行“安邑下官重(锺)七年九月 (府)啬夫栽治吏翟毁之。六一斗一益少斗益。”此锺容量为25900毫升,按此折算一斗之值即为1977.1毫升,与秦一斗之值相近。安邑曾是魏国国都,故此锺当是魏国铸造后传入秦。 修武府温杯 1966年4月出土于塔尔坡咸阳砖瓦厂。杯器上部为耳杯,杯下有四足,立于盛燃料之底盘上,耳杯长15厘米,宽12.9厘米,腹深5厘米,平面呈椭圆形。底盘亦有四足,长15厘米,宽11.5厘米,腹深2厘米,平面呈长方形。在耳杯一耳阴面与同侧底盘边处各刻有“修武府”字样。修武属魏地,故此杯应是造于魏而传入秦。 带盖铜钫 1966年4月出土于塔尔坡咸阳市砖瓦厂。通高42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12厘米。盖面隆起,呈覆斗形,上有四环状之纹钮。平唇,宽领微突出,腹外有2个对称的铺首衔环。平底,方圈足。此器为秦时之物。 提梁钫 1966年4月出土于塔尔坡咸阳砖瓦厂。秦时器物。盖两侧各有1钮,为环状。两肩又各有兽面衔环,系活链龙首提梁,腹下部两侧面有铺首衔环。此器口沿、颈 部、颈腹之间,腹部及足的上部均有纹饰。 雁足灯 时代为秦。通高40厘米。形制奇特。雁腿股部托住环形灯盘,上有3个灯柱。雁足踏在四桃形灯座上。 铺首 秦咸阳第一号建筑遗址出土秦时器物。长16厘米,宽15厘米,厚0.4厘米。背后有长4.5厘米,宽0.9厘米,厚0.5~0.6厘米,高2厘米的2个耳杯。下部正面嘴喙向后曲成半圆弧形,成长1厘米,宽0. 7~0.9厘米的栓孔。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