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湾兵马俑 1965年8月,正阳乡杨家湾村农民平整土地时发现,陕西省文管会和咸阳博物馆联合进行清理发掘。这是我国最早发现的大规模兵马俑群。共发现埋放陶俑的土坑10个和埋放车辆的砖坑1个,出土骑兵俑583件,步兵俑1965件,盾牌模型1000多件,此外,还出土了一些铜简明镞、弩机、车马饰及蚌、骨、陶、铁等器具。 陶俑的土坑分东西两列,每列五坑,两两相对。从考古发掘的结果看,当时修建土坑先从地面向下挖一南北向的竖井,然后分别向东或向西挖洞,由于东列最南边的一个竖井和西列最南边的两个竖井各挖成双洞,所以,10个土坑就有13个土洞。土洞最大的面积为5×2米,最小的为1.3×1.65米。各洞埋放陶俑最多的达300多件,最少的仅100多件。陶俑都排成整齐的行列,组成13个方队,北边6个为骑兵方队,南边7个为步兵方队,步兵一般都手执长兵器和盾牌,骑兵则手握缰绳和兵器,胯下坐骑双耳直竖,双目圆睁,似临大敌。 骑兵分甲骑和轻骑2类。甲骑除自身组成4个方队外,还与轻骑合成1个方队。甲骑的骑士和马匹形体比较高大(通高68厘米),骑士绝大多数身着铠甲,左手握缰,右手所持武器已朽不可辨。轻骑的骑士和马匹形体比较矮小(通高50厘米),不披铠甲,背负箭囊,手执弓弩。甲骑与轻骑两种马匹大小的不同,当属陶俑设计者为区分两种骑兵而着意夸张的结果。 步兵陶俑的面部形象和服饰装备并不尽相同,可明显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头戴小帽,通高48.5厘米,面部与中原普通人相同;另一部分头结椎髻,颧骨高大,吻部突出,似为蛮夷人的形象。戴帽俑占大多数,一般都身着铠甲,按职能可分为队率(方队前领队者,着下摆至腹部以下的长铠甲,或着长袍)、队史(戴帽俑中有作记录姿势者,协助队率管理士兵)、舞卒(手舞足蹈者,鼓舞士气,渲染征战气氛)、乐卒(作吹奏管乐姿势者)、蹶张士(背负箭囊,手执弓弩者)、戟矛手(左手执盾,右手执戟或矛者)等。结髻俑较少,通高44.5厘米,不着铠甲,代之以数条斜飘带,多排在方队的前沿和外围。 兵马俑坑在杨家湾4号汉墓以南70米处,属4号汉墓的陪葬坑。西汉时期,驻屯京师的北军常被用作送葬的仪仗队伍,因而初步推断,杨家湾兵马俑是西汉中央卫戍部队中北军的再现。 狼家沟汉墓陶俑 出土于安陵陪葬墓狼家沟汉墓基室上口的砖槽从葬沟,共有武士俑84件,陶牛46件,陶羊125件,陶猪23件。武士俑通高44~46厘米,形象与杨家湾戴帽俑相同。陶牛高28厘米,长43厘米,有的有角。陶羊高21~23厘米,长27~30厘米。陶猪高13厘米,长17厘米。把陶俑放置在封土下墓室上口周围这在考古发现中尚属罕见。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