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鼓楼】 鼓楼,位于钟楼西北,北院门街南端。据《咸宁、长安县续志》载: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楼上悬鼓,傍晚击鼓报时,与钟楼清晨鸣钟,组成“晨钟暮鼓”城市报时设施。鼓楼呈东西长方形,结构为重檐三滴水与歇山顶,外部重檐三层,内部上下两层阁。楼座东西长52.6米,南北宽38米,高7.7米,由地平至楼顶高34米。基座青砖砌成,建有拱洞,高宽各为6米,深38米,贯穿北院门街。南北通行。楼体“七间九”取形,正面为七开间,进深三间,四转回廊,九个间隔。楼内外贴金彩绘,楼顶施绿色琉璃瓦覆盖。鼓楼在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与清乾隆五年(1740)先后重修。抗日战争时期,遭日机轰炸,一根大梁被炸坏,同时被军队占驻,长期受风雨侵蚀,油漆脱落,不加修缮,残破不堪。 建国后,1953~1958年,两次全面整修,使鼓楼金壁辉煌,焕然一新,北面二层楼檐下原悬挂“声闻于天”,南檐下悬挂“文武圣地”金字巨匾,均在“文化大革命”初被毁。1956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定门】 安定门即西安城西门,建于明洪武七至十一年(1374~1378)。据《陕西通志》关于曾修西安城记载:“洪武初,都督濮英增修,周四十里,高三丈,门四:东曰长乐,西曰安定,南曰永宁,北曰安远”,城北门安远门亦在域内,现也修葺一新,耸踞北关。 安定门,有门楼三重:城楼、箭楼、闸楼;城墙三道,城楼在里,箭楼居中,闸楼向外。门楼下均有拱卷式门洞,洞高宽均6米。城楼与箭楼之间,有方形瓮城,平时是出入通道,战时是防守要地。箭楼正面有箭窗4层,每层12孔;两侧各有箭窗3层,每层3孔,战时可凭窗列阵。闸楼是观察敌情,打更报时之地,又是城门防区前沿。城门建成后,历经战乱,多次被破坏,与西安城墙一起于明隆庆四年(1570)、明崇祯九年(1636)、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行了较大规模整修。清末,闸楼被毁。建国后,又两次拨款维修。现西门箭楼、城楼雄姿犹存。
编辑:秦人
|
|
|
|
|
|